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文献·魏晋南北朝文论研究文献·《文赋》与《诗品》·《诗品》与《文心雕龙》的比较
1.诗的起源问题
罗根泽《读〈诗品〉》引了《诗品序》中“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一段话,接着引刘勰《文心雕龙》之《明诗》中的“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和《物色》中“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两段话,来加以对比。认为《文心雕龙》的话“只限于自然界的感召,没有提到重要的社会上的各种矛盾与刺激”。因此得出结论说:“在历史上,首先指出由于社会上各种矛盾与刺激而产生诗歌的,是钟嵘。”(《光明日报》1957年3月10日)诗的用典问题,罗根泽《现实主义在中国古典文学及理论批评中的发生和发展》认为,《诗品》反对用典等形式主义倾向比《文心雕龙》更激烈,认为钟嵘主张“直寻”(不用典)比刘彦和进步(《文学评论》1959年4期)。文铨《关于〈文心雕龙〉和〈诗品〉的异同》对此提出商榷,认为钟嵘这种看法在《毛诗序》等古代典籍中已有论述,并非其首创。罗根泽仅引《文心雕龙》上述两段话,有以偏概全之嫌。《明诗》中“感物吟志”的“物”,包括了一切客观事物,不仅限于自然界。《时序》中刘勰对历代作品及建安作家的评论都注重“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这样一种诗和社会现实的关系。因而认为罗根泽抑扬失当(《文学遗产》增刊十一辑)。
2.关于用典问题
文铨指出:《文心雕龙》泛论众体,《诗品》光论诗。以用典来说,《文心雕龙》讨论用典问题的《事类》,其中所述及的大抵是文章。钟嵘说:“夫属词比事,乃为通谈。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可见他也不反对文章用典。至于诗中用典,钟嵘是反对得很厉害的,然而对此看法,不能过于绝对化。《诗品》和《文心雕龙》的比较研究,比较深入的论文是日本学者兴膳宏的《〈文心雕龙〉与〈诗品〉在文学观上的对立》(《日本研究〈文心雕龙〉论文集》齐鲁书社1983)。该文以“奇”字为线索,比较刘勰和钟嵘在使用这个字时的不同的褒贬态度,认为“两位批评家不但在批评的对象和方法上有异,而且在文学理论的若干问题上见解也是互相对立的。这是较为周知的事实。例如钟嵘断言在诗型方面,五言诗较古老的四言诗为优;刘勰则认为可根据各自的特色分别使用,无所谓诗型的优劣问题”。“又如在风靡齐梁文坛的音韵理论以及在堆砌词藻的文章中使用典故的问题上,刘勰虽亦把四声八病说等烦琐的格律置之度外,但看待它们的态度还是比较积极的(《声律》《事类》);钟嵘却是给予完全消极的评价(《诗品·序》)。两者在这种问题上的对立并非各个现象上的对立,而是由于两者的文学观有着根本的对立,因此在触及诗型、音韵、典故等具体问题时就出现了明显的对峙”。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