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三国演义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小说·三国演义

明代历史演义小说。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是元末明初通俗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钱塘(今杭州)人。生卒年代不详。著有小说、杂剧多种,《三国演义》为其代表作。它是在长期群众创作的基础上由文人作家加工而成的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中的典范性作品,是根据西晋陈寿的历史著作《三国志》和裴松之对其所作《注》等基本史料、吸收大量的民间传说和宋元讲史话本内容而编撰成书的。

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国时代,其风云人物便已有故事传说。南北朝时,刘义庆《世说新语》收录三国故事已达二十多则。隋时出现了三国人物的傀儡戏,据隋杜宝《大业拾遗录》记载,杂戏中已有曹瞒浴谯水、击水蛟,刘备乘马跃檀溪等故事。唐代寺院已经讲说“死诸葛怖生仲达”的“俗贤”故事(释大觉《四分律行事抄批》卷二十六,释景霄《四分律抄简正记》卷十六)。据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重修玉泉关庙记》记载,此时已出现“关公显圣”的传说。晚唐李商隐在《骄儿诗》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之句,杜牧也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之句。可见三国故事在当时的流传和影响。到了宋元时期,三国故事及其创作又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已经被编入说话艺人的话本底本,并出现专说“三分”故事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北宋苏轼《志林》记载:“王彭尝云:途巷中小儿薄劣,其家厌苦,辄与钱令听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涕者;闻曹操败,则喜唱快。”所说故事拥刘反曹倾向已经十分明显。金元时期,出现大量三国戏。据《录鬼簿》记载,可知元杂剧中大约有六十种三国戏,现存有《关大王单刀会》、《刘先主跳檀溪》、《铜雀妓》等二十种,金院本有《赤壁鏖兵》、《刺董卓》、《襄阳会》等题目。元英宗至治年间(1321~1323)年刊刻的《新全相三国志平话》是今见最早的三国故事讲史平话,由福建建安虞氏刊印,全书约八万字,分上中下三卷。《三国志平话》虽然叙述粗略,但基本情节依时间顺序安排,只是开篇叙刘备、曹操、孙权原是由韩信、英布、彭越三人托生而来,为报刘邦、吕后屈斩之仇而三分汉室天下。以后的故事轮廊和《三国演义》大体相同,具备后来《三国演义》的雏形。就是在这些长期的民间传说和各种艺人不断加工的基础上,元末明初的伟大作家罗贯中完成了这部流传千古的伟大巨著。现在见到的《三国演义》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壬午(1522)年刊刻的,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七十五万字,每则用七言单句标题,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有弘治甲寅(1494)年庸愚子“序”,嘉靖壬午关中修髯子“引”。继嘉靖本出现之后,新刊本大量涌现,至明末不下二十种,大多以嘉靖本为底本,无大的改动,惟托名李卓吾刊印的一种加评本,将原二百四十则并为一百二十回。至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进行了修改,毛宗岗辨证史实,增删文字,更换论赞,改回目为对偶,并把书名由《三国志通俗演义》改为《三国演义》,毛评本书,遂替代诸明刻本而被后人称为《第一才子书》流传于世。同时毛宗岗对《三国演义》的评点已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开始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九十七年的历史。其中着重描写的是魏、蜀、吴三国间的斗争及其各自的兴亡史。小说以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错综复杂、尖锐激烈的矛盾斗争为线索,通过扣人心弦的矛盾冲突和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揭示了东汉覆灭、群雄崛起、三国鼎立的成因,总结了封建王朝兴衰、成败、得失的历史经验,从而讴歌了知人善任、胸怀韬略、宽仁爱民的首领以及忠贞不渝、深谙兵法、智勇超群的将相贤才;鞭挞了那些残暴荒淫、狠毒奸险、昏庸懦弱以及见利忘义、无谋少断之辈。

全书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写汉末动乱,群雄逐鹿。小说从黄巾起义写起,汉室宗亲刘备和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后应募“讨贼”,屡建战功。灵帝死,董卓把握朝政,专权横行,民不聊生,各诸侯合力讨伐,吕布、曹操、袁绍、袁术等群雄崛起,董卓被吕布、王允用反间计剿杀之后,曹操趁机移驾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从此曹操大权在握,这时孙策已在江东立足。刘备联合袁绍抗曹被击败,关羽陷入曹营约三事而降,后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备、张飞、赵云等会于古城。孙策死后,周瑜、鲁肃辅佐策弟孙权,于是孙权威震江东。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从此北方平定,曹操成为中原之雄。第二部分是三国鼎立。写刘备屯居新野,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隆中对三分天下定,从此,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之下,势力大增。曹操自为丞相率兵南征,诸葛亮出使江东,联合鲁肃,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共同抗曹。赤壁之战,诸葛亮和周瑜成功地运用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等计策,最后火烧曹军,曹操败走华容道,逃回北方。刘备趁势留关羽守荆州,自率兵马进取西川,夺取汉中,自为汉中王。从此,曹操占北方,孙权守江东,刘备据西川,形成三分天下的政治局面。第三部分是三国归晋。曹操约孙权攻打荆州,关羽败死。曹操亡,曹丕于建安二十五年篡汉,国号大魏,刘备称帝,国号为汉。称帝后第一件事就是为弟报仇、兴兵伐吴,但却被火烧连营,败走白帝城。刘备死后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为报知遇之恩,举大计,南征北战,先后擒孟获,取三郡,收姜维,出祁山,屡战屡胜,由于马谡失守街亭,丧失北进中原的良机,诸葛亮六出祁山,积劳成疾,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病死五丈原。魏将司马昭率军进攻蜀国,刘禅投降,后司马昭之子司马炎逼魏主禅位,建立晋朝,带兵伐吴,吴降。至此,三国归晋。

《三国演义》叙写了百年间的历史风云变幻,展现了广阔、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反映了重大的思想主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揭示了社会混乱、政治动荡、军阀割据给人民带来巨大痛苦的社会现实。全书将分裂和统一作为一个主要矛盾来贯穿始终,强调分裂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反映了人民向往国家统一,追求明政仁君的美好愿望。其二是小说体现了作者“尊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小说一直将蜀汉作为正统加以肯定,将曹魏作为篡逆加以揭露,这种思想倾向不仅是受作者的封建正统观念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还受到作者道德伦理标准的影响,他认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在历史上,刘备的确是一个有德之人,据《三国志》和裴注记载,留有很多刘备的佳话,包括携民渡江、三顾茅庐等,而曹操却有许多恶行,如“割发代首”、“梦中杀人”、“借头压军心”等,还有“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自白。可见,这种思想倾向是作者根据史实为材料,按照自己的道德观所做出的选择判断。其三是全书体现了“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的朴素真理,小说将重贤才和爱百姓作为互相补充的两个方面加以强调,把着眼点放在人心、人才得失上,认为无论是仁君,还是奸雄,都必须要唯才是举,知人善用,尊贤纳谏,不但如此,还要争取民心,以民为本。官渡之战,袁绍有贤才而不善用,虽雄兵百万却无用武之地。关羽挂印封金,过关斩将,曹操爱惜其才,一路放回。刘备重才恤民,正是他能得天下的重要原因,就连阴险狡诈的曹操,也重视人心,爱惜百姓。所以在称雄天下所必须的三因素“天时、地利、人和”中,作者更看重的是“人和”。

《三国演义》不但在内容上,而且在艺术手法上也不愧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优秀之作,其特点是:首先在人物上,它突破史实的束缚,塑造了典型化类型化的艺术形象。它虽取材于历史故事,但是作者并没有拘泥于历史真实去创作,而是在史实的基础上,在故事情节的演进中,通过艺术的集中、概括、虚构,塑造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小说中描写了近五百个人物,各具个性,其中有十几个人物如刘备、诸葛亮、曹操、关羽、周瑜等人已经成为妇孺皆知的脍炙人口的文学典型,并且有些人物被类型化,如诸葛亮百年来已被群众誉为“智慧的化身”和“古今第一贤相”,关羽已被誉为“忠义”的化身,而流传民间。

其次,全书结构缜密,富于变化。小说叙述百年历史,人多事杂,头绪纷繁,但全书线索明确,以蜀汉为中心,以隆中对策为全书的主脑,使“谈笑分三国”这一关键性情节贯穿全书,曹刘孙的斗争以此展开。在叙述方法上,以顺序为主,间以倒叙、插叙补叙方式,有详有略,既曲折变化,又前后连贯。构成了一个基本完美的艺术整体。

再次,出色的战争描写。《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小四十多场战争,可以说整部小说就是三国时期的战争史,其特点在于着重表现交战双方的斗智活动,而较少渲染血雨腥风的杀伐场面。战争的关键主要在于战略决策和战术运用,在此基础上,再展开双方的武力交锋,赤壁之战就是一个出色的例子。作者先以大量的篇幅写战略决策,写诸葛亮为孙刘结盟,先是舌战群儒,在鲁肃的帮助下,力争主战派,在将要决战时刻,用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等各种战术,最终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打下基础。在战争场面描写上,既有谋士的运筹帷幄,又有武士的披坚执锐;既有战役的全景鸟瞰,又有战斗的场面特写;既有战船交战,又有水陆交锋;可以说具备了古代战争的一切形式,写出了古代战争的复杂和丰富,使读者受到智慧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最后,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最明显的就是虚实相生,以史实为据融入作者的道德审美理想,采用移花接木,铺叙穿插等多种办法进行艺术虚构,如斩华雄本是孙坚,在小说中为了突出关羽的神勇,将历史上的孙坚斩华雄改为关羽斩华雄。不但如此,还运用夸张渲染的艺术手法,将此情节妙手生发为“温酒斩华雄”而流传千古。再如,正史中的“空城计”和“失街亭、斩马谡”并无必然联系,但在小说中却将“空城计”穿插于两个情节之间,使诸葛亮从“失街亭”的用人不当到“空城计”的临危不惧、果断机智,再到“斩马谡”的执法如山,深明大义,不但使诸葛亮的失败被冲淡,而且使诸葛亮的才智更突出。除虚实结合之外,在具体的人物情节塑造上,还采用了夸张、对比、烘托等艺术手法进行渲染。

《三国演义》问世之后,不仅确立了长篇小说章回体体制,使章回体小说成为长篇小说惟一的形式,而且还开历史演义小说之先河,促进了长篇小说的繁荣发展。在它的影响下,先后出现了四五十部历史演义小说。它的创作成功,为后代其他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长篇小说在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同时小说对我国的戏曲和说唱文学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清代就有杂剧三国戏四种,传奇十三种,仅京剧一个剧种,流传至今的三国戏就有一百五十多出。这些被改编的戏曲与说唱文艺作品在全国城乡频繁演唱。《三国演义》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小说中也是首屈一指的,它的忠义思想、图王称霸的策略、它的外交手腕、它的辩论技巧,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该书在国外也有很大影响,早在明隆庆三年(1569),就已传至朝鲜(《朝鲜王朝实录》),明崇祯八年(1635)余氏双峰堂刻本《三国志传》则入藏于英国牛津大学。今天《三国演义》已传至世界各大洲,被译成多种文字,而且朝鲜、日本、越南、英国、法国等许多国家既藏有汉文原本,又有本国文字的多种译本。在研究领域,一些日、英、法、韩等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发表了一些颇有价值的学术论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