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书法篆刻·五代两宋书法
唐代的尚法,使书法的学习有了规律可循,但也暴露了其弱点,即过分拘束于法度则不利于个人艺术情趣的发挥。特别是唐代后期,其弱点暴露得更加充分。于是人们反其道而行之,“尚意”的思潮得到发展。尚意思潮的开拓者是五代时期的杨凝式。杨凝式是个过渡性的人物,他的书中有唐人尚法所培养的严格的法度精神。同时,借助其佯狂行为,又在书中加进了抒情的因素。这些却给予宋代书家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以极大的启发,从而使宋代的书法形成尚意的趋势。
杨凝式(873~954),字景度,华阴(今属陕西)人。历仕唐和梁、唐、晋、汉、周六朝。官至太子少师,人称杨少师。其父杨涉为唐末宰相,时朱温欲篡唐自立,杨凝式曾劝父不要将印交朱,杨涉听后十分恐慌,杨凝式亦怕事泄全家受害,即佯狂终身。杨凝式能写很规矩的字。苏轼说:“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现存《卢鸿草堂十志图跋》是他这一方面的代表作。但他的另一些作品则全然不同。如《韭花帖》(图92),笔墨含蕴,笔画似有弹性,富有很浓的抒情色彩。其他作品如草书《神仙起居法》、《夏热帖》,抒情色彩则更加浓重,而且字形上亦有强烈的变化。包世臣说他的字“善移部位”,以“展蹙”之法变化颜柳的旧势。董其昌说其佳处是“欹斜取态”。米芾则说其字“淋漓快目”、“天真烂熳”。总之,他的字在当时是打破常规的,以“不衫不履”的怪样子出现于书坛。这可能于其佯狂的身份有关。苏、黄、米诸人吸取了他的精神内核,而使“尚意”书风得到正常的发展。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他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诗人、文学家和书法家。书法上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苏黄米蔡。苏东坡是“宋尚意”书潮的主要倡导者。他在许多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如“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执笔无定法,但使虚而宽”。又说“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他又说自己书法的特点是“如绵裹铁”。黄山谷说:“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也。”他虽主张无法,但也有他自己的方法,只是主张对法要看得宽泛些。他的字也有毛病,如董其昌就曾指出“坡公书多偃笔,亦是一病”。他的作品有《苏州寒食诗帖》、《前赤壁赋》、《洞庭春色赋》、《桤木诗》等。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官著作郎、吏部员外郎等。他是著名诗人、书法家。宋代四大书家之一。黄山谷的书法极有特色,其楷书创造了一种中宫收紧、长画四展的所谓放射状书体,人谓“黄体”;其草书则创造了张旭、怀素之后又一个高峰。从效果看,他的草书充分发挥了点画的抒情作用,当时以及后世的书家都曾给予很高的评价。如苏轼说:“鲁直小书尔雅,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以磊落人书细碎事,可谓三反。”赵传说:“黄书如抱道足学之士,坐高车驷马之上,横钳高下,无不如意。”王世贞说:“平生见山谷书,以侧险为势,以横逸为功,老骨颠态,种种槎出。”康有为说:“宋人书以山谷为最,变化无端。”黄山谷的作品甚多,行楷如《寒山子庞居士诗卷》(图93)、《范滂传》、《松风阁诗》;草书有《廉颇蔺相如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等,俱是传世佳作。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初居太原,后迁襄阳,又迁润州(今江苏镇江)。官书学博士、礼部员外郎。有怪癖,人称米颠。宋代四家之一。精鉴赏、富收藏。著有《书史》、《海岳名言》等。《宋史》本传说他“妙于翰墨,沉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苏轼说:“米书超逸入神”,“风樯阵马,沉着痛快”。黄山谷则谓“元章书如快剑斫阵、强弓射千里,所当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米芾自称其字为“刷字”。米芾的代表作有《蜀素帖》(图94)、《元日帖》、《苕溪诗》、《多景楼诗》等。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莆田)人。曾官福州、泉州、杭州。有善政。官至端明殿大学士。宋四家之一。有人说,“苏黄米蔡”中的蔡,原指蔡京,因蔡京人品不好,后改为蔡襄。如按照年龄,蔡襄比苏轼大25岁,比米芾大39岁,不当放在最后。蔡襄的字工稳有法度,能写大楷,但创造性不够。作品有《万安桥记》、《陶生帖》等。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1101~1125在位。他在政治上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但在书画上却颇有成就。他主持编写的《宣和书谱》和《大观帖》等,对后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书则开创了“瘦金体”。《书史会要》云:“徽宗行草正书,笔势劲逸。初学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意度天成,非可以形迹求也。”但从现存书迹看,其“瘦金书”主要来自薛曜《游石淙序》。薛书较为随意,赵佶书则十分精致和规范化。赵佶的作品有真草《千字文》、《秾芳诗》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