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闺怨》原文注解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凝妆:打扮,化妆,意指精心认真地化妆。翠楼:装饰豪华的楼,与“玉楼”同义。陌头:路上,路边。觅封侯:指在边疆打仗,建立军功。

入选理由

高扬人性的篇章;写少妇形象天真自然,写少妇心理细腻真实。

诗词赏析 南朝写男子出征远行,女子在家中苦苦相思的作品很多,本篇从题材的角度说是没有新意的。但是,同一题材切入的角度不同,写法不同,仍然可以取胜,这就是本篇带给我们的启发。本篇不从闺中少妇与孤灯相对,见双燕、鸳鸯等相感而产生相思,因相思而寂寞愁苦等方面着笔,而是首先展现一个美丽青春、快乐天真的女子形象给读者。她生活条件优越,无忧无虑。春天来了,她并没有明显的感觉,和过去的每天一样,她认真化好妆,上楼去走走看看,观景望远,舒展心情。这时的她,从外貌到内心,就像楼外的春光一样明媚。然而第三句作者笔调突然一转,写她看见了路边的杨柳变绿,春天已经来了。杨柳是牵动人思念的外物,从古就有折柳以示留恋不舍的送别风俗,“柳”与“留”是语音双关。她自然要想起当时送别丈夫出征的情景,自然要勾起心中的思情,想得到丈夫的呵护该多好呀!而此时的孤独与惆怅却是现实,丈夫还在边疆,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于是心生“怨”意(紧扣标题),后悔当初让丈夫离开自己去追求功名利禄。作者写得多么自然,多么细腻,多么真实,完全可以感觉到人物的呼吸、眼神和脉动。

除了切入点新,转换自然的写作特点之外,本篇的结构也颇见匠心。虽是短章绝句,但却波澜变化,前扬后抑,先高后低,虽然仍是归于触景生情的相思主题,却完全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还有,诗的前后是关联紧密的。前写“不知愁”的少妇,正是后写丈夫“觅封侯”的因果关系,是丈夫去拼搏功名才换来少妇的优越生活。最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因果关系是被高扬爱的作者否定的。封侯功名、物质满足与爱相比,无异于粪土,而这正是春情勃发的少妇的一个念头,只愿此时拥有,哪管天长地久!如此表现,既合理,又合情。人性最纯美之处在此,结构与主题的妙处也在此。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