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孤石·朱超》原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侵霞去日近,镇水激流分。

对影疑双阙,孤生若断云。

遏风静华浪,腾烟起薄曛。

虽言近七岭,独立不成群。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托物兴情,通过写石之巨伟与叹石之孤零,寄写自己内心的苦闷。

前六句是为孤石传神写照。一二句视线由上而下,但并不描画石的全体,而是只写其顶端与底部:向上看去,孤石直入云霄,似乎离开太阳很近;向下看去,雄镇于江中,将激流分成了两股。以上两句极言孤石的高耸,同时交待了它的位置——处于江中。三四句从石的形与影两面表明其“孤”:在日、月的映照下,巨石和它的影子仿佛是一对矗立在宫殿前的高层建筑;不见影子、单独看去时,又像是一截从水中升起、顶部被截断的云柱。在描画了这块高而孤的巨石以后,五六句进而从孤石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上显示其形之大与力之巨:它挡住强风,使好看的波浪顿时止息;它的顶端腾起烟雾,使空中变得朦朦胧胧。经过以上所说的多角度的描画渲染,一块高耸、孤独而又充满力量的中流砥柱式的巨石便赫然在目了。

末二句突然转折,笔意波荡,似神龙掉尾。两句一意,以“虽”字领出,组成一个让步复合句。“七岭”指庐山。七岭重岩叠嶂,群峰林立,故以“虽言近七岭”为言,目的则在于转出“独立不成群”的叹惋。诗人对于“独立不成群”是批评还是惋惜,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揣摩其语意,换一个说法,应是该成群而不孤立的,但事实上却孤立无援,故知诗人的态度是惋惜而非批评。诗人官至中书舍人,此官职在南朝时握有实权,是事实上的宰相。他还曾陪同梁元帝游览,留有《奉和登百花亭寄荆楚》诗。其身分与形迹,同“近七岭”的“孤石”是十分相象的。整个南朝偏安江左,运入季世,人难尽材,诗人即使才高八斗,也是难于有所作为的。故此诗虽以咏叹孤石的面貌出现,其深处意蕴,实在是在为自己的命运叹息。诗人在《咏独栖鸟》诗中曾写过“但令积风多少便,何患有翼不能飞?寄语故林无数鸟,会入群里比毛衣”,所咏者虽是“鸟”而非石,但其“孤”相同,而诗人的态度却是积极的。大概咏孤鸟是前期之作,而在诗人呼唤同类“比毛衣”落空之后,才写了这首虽仍自负却只能半是幽怨半是失望的《咏孤石》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