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名句】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

【注释】

选自宋·司马光《谏院题名记》。谏院是旧时掌管向皇帝提批评建议的机构。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赏析】

宋代设谏院,始于仁宗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谏院主管规谏讽喻,凡朝政缺失、百官任非其人、各级官府办事违失,都可谏正。司马光于嘉祐六年(1061)迁起居舍人同知谏院,两年后于任上做了这篇《谏院题名记》。文章阐述了谏官的重大责任及应有的品德,批评了那些追求名利的人:

“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

意思说:那些急切追求名声的人,犹如急切地追求私利。

这一句非常深警,也是具有哲理性的名言。作者认为,身为谏官,责任十分重大,为了尽到自己的职责,从方法上讲,谏官“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即应该记住那些大事,放弃那些小事,先说那些急迫的,后说那些不太急迫的;从品德方面讲,应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即只能为国家利益着想,而不能为自身谋取名利。因此,作者批评那些急功近利的人是“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指出那些急切追求名声的人,犹如是在急切地追求私利。

作者认为,虽然谏官手里没有什么实权,似乎与“利”没有什么关系;但谏官的名声很重要,声名狼藉的谏官,是不能取信于人的。而一个合格的谏官,应该没有任何私心,彻底做到“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一心只为国家谋取利益。

欧阳修写过一篇著名的《与高司谏书》,痛斥高若讷身为“耳目之官”(指谏官),却“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由于过多考虑自己的进退得失,不敢公正谏言。像高若纳这样的谏官,正是作者批评的“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那样的人。

为了敦促谏官们为后世留下忠直的清名,作者把谏官的姓名刻在石上,留待后人去评说,以增强谏官的公心和责任心。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