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赏析|译文|出处|解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名句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出处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汉·毛亨《诗经·大序》

译文

因此,诗有六个纲义:风,赋,比,兴,雅,颂。贵族以诗歌教化百姓,百姓以诗歌讽喻贵族,(风)主张文雅而委婉的劝诫,说话的人不会因之得罪,听到的人可以以此为戒,这就是风。到了王道衰败,礼义荒废而政教失度,各国政教不同,各家风俗殊异的时代,于是变风、变雅兴起。王室的史官明晓得失的痕迹,悲伤人伦的荒废,哀叹刑法政治的严苛,吟颂真挚的情感,以此来影响他的君主,通达于事物的变化而留恋过去的习俗,所以变风发自真情,又受礼义的约束。

名句解读

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也值得引以为戒。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它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经典故事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大可不必为了别人的言语而生气,“忠言”会“逆耳”。当听到别人说自己不好时,脸上不高兴,心里不舒服,那么谁还敢提意见呢?自己是看不到自己的缺点的,不听取别人的意见,自身毛病就永远改不了。

《国语·周语上》载: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巫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并按照卫巫的报告,杀掉批评国王的人。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路上相见,只能以目示意,不敢交谈。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百姓不敢“言”了,只能在路上以目示意,导致社会矛盾愈加尖锐。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包围王宫,袭击厉王,迫使厉王仓皇而逃,后于公元前828年死于彘(今山西霍县)。

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就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曾得其爱臣魏徵的大力辅佐,他的伟大贡献——贞观之治也有魏徵不少功劳。正因为李世民非常的开明,宽容对待魏徵,魏徵才敢于直谏。但魏徵有时太不给面子,也曾多次惹怒了李世民,有一次李世民甚至想下令杀了这个“乡下佬”,但最终李世民还是宽容了魏徵。魏徵死后,李世民为魏徵痛哭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李世民能以魏徵为镜,今天我们应该以李世民为镜,去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