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明门右族①未有不以作兴斯文②为急务。
【译注】
①明门右族:有声望的豪门,有声望的世族之家。②斯:此。文:礼乐制度。斯文:文人或文化。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徽州有声望的豪门、世族之家没有不把斯文当做当务之急的事情来做的。
辑自周绍泉、赵亚光:《窦山公家议校注》。
【感悟】
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述而》)意思是:“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孔子以传承礼乐制度为己任。我们虽然不能与圣人相比,但是也要学习礼乐制度,学习文化,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出一份力。
从社会原因来看,在儒家思想的支配下,徽人有着牢固的宗族制度和强烈的地域观念,徽州宗族为繁荣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宗族统治力的强大是公认的,它的统治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徽州衡量一个宗族的地位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就是该宗族所产生的各种人才的数量,尤其是进士人数。所谓“世之称望族者,累印绶若济济然,仕籍递登也,经明修性彬彬然”(祁门《倪氏族谱·序1》卷终《燮堂公传》),因而,有声望的豪门、世族之家都把斯文当做很重要的事情来做。
【故事链接】
徽商“四元宝”
《扬州画肪录》载:“黄氏本徽州歙县潭渡人,寓居扬州,兄弟四人,以盐荚起家,俗有‘四元宝’之称。”这“四元宝”便是黄晟、黄履暹、黄履灵、黄履昂四兄弟。
黄晟,字东曙,号晓蜂。家有“易园”,刻有《太平广记》、《三才图会)诸书。
黄履暹,字仲升,号星宇。曾延请名医叶天士到家中,与王晋之、杨天池、黄瑞云诸人探研医学,开“青芝堂”药铺,刻《圣济录》,又为叶天士刻《叶氏指南》。扬州著名胜地“四桥烟雨”、“水云胜概”便是他的别墅。
黄履灵,字昆华。他将北京的官邸捐作歙县会馆,又在歙县梅渡、草墟购田,用以救济族中穷人。
黄履昂,字中荷。家有“别园”,曾出资将扬州木质虹桥改建为石桥。
【延伸阅读】
徽商的经营手段
徽商的经营手段同“以儒道经营”的理念紧密结合。如讲究货真价实,取信消费者,多多售出自己的商品。薄利促进多销,利润自然滚滚而来。在店堂的布置上,讲究儒雅之气,给顾客一个美好的消费环境。如屯溪程德馨酱园,金字牌匾悬于门楼之上,吴县书法家汪胪甲写的两块青龙牌“梅葛遗制”、“浓泛药香”立于店堂两侧,货架上配上梅、兰、竹、菊字画,并在瓷都景德镇定制统一绘有人物的乳白瓷缸,盛放酱菜,整个店堂显得雅致美观。
信息就是金钱,这是现代的概念。但早在四百年前,徽商就已经懂得了其中道理。万历《休宁县志》记载徽商“视时丰歉以计屈伸”,指的就是抓市场信息。明代歙商阮弼从事染色纸的经营,见消费者喜欢彩色纸,于是自己开染坊,把彩色纸的生意做到全国各地,获得高额利润。明末的图书市场崇尚丛书,市民爱读戏曲小说和插图的书籍。于是徽州书商便大量刊刻丛书、戏曲小说和在书籍中大量刊刻插图,增加读者阅读兴趣与理解,引诱读者购买。明末的刻书出版业,由于徽商掌握了市场信息,最终导致徽版图书压倒了杭州、苏州、金陵等出版业较为发达地区的书籍,在全国书籍市场上执出版业牛耳。
徽商还十分注意商品的宣传推销。明万历十七年(1581年)至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墨商方于鲁刻《墨谱》、程大约刻《墨苑》、潘氏如韦馆刻《潘氏墨谱》、方瑞生刻《墨海》等。到了清代,又有曹素功的《墨林》、汪近圣的《墨薮》。他们在自己所刻的书中,不仅以文图并茂的形式介绍自己的产品,同时还收录了大量的名人题赞,扩大产品影响,打开销路。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