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闻逆耳言,常怀拂心事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常闻逆耳言,常怀拂心事

原典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修德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译释

一个人的耳边经常能听些不中听的真话,心里经常有些不如意的事情,这才是磨砺品德的磨石。若每句话都好听,每件事都称心,就等于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剧毒之下。

解读

自古忠言多逆耳,万事如意是美愿

《菜根谭》中的这段话,并不是说让人们想着心塞的事情折磨自己,坚毅品格的磨砺也并不是自讨苦吃般的锻炼。但是,时常生活在周围人悦耳的夸赞中,事事顺心的假象里,就不得不警惕随时而至的危险了。事事顺心、万事如意的生活就是人生最烈性的毒药,洪应明把事事顺心这种完美状态比作“埋在鸩毒之中”,让人在不知不觉的欢乐中消亡。

不要只喜欢听一些恭维话,有些不好听的话,也应该听,而且应该更认真、更虔诚地听。

听话,如同说话一样,也是门艺术。好话、坏话、刺耳话,什么话都能听进去。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是风度,是坦荡的胸怀。

《孙子兵法》有云:“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一个人被挑逗的话激怒,怀着怒气做事,就容易导致灾祸发生。人听不进去善言,就会闭塞言路,于己毫无好处。

刘邦屡战屡败,可是最后还能翻身;霸王项羽英雄盖世,失败一次,就泪洒乌江。

刘邦被项羽把部队打散了,在沛县的父亲和妻子没有及时撤走,都被项羽俘虏走了。刘邦一筹莫展。张良就给他分析形势,出主意:九江王黥布是楚国猛将,但与楚王有矛盾,是可以拉拢的人;猛将彭越因不满项羽偏袒亲信的册封,在梁地反楚;你自己的将帅中,韩信足可以独当一面。如果你把关东的地方作为赏地赏给这三个人,就可以打败项羽了。刘邦照着张良的话做,战略形势立刻由被动变为主动,劣势变为优势。楚汉以“鸿沟”这条运河为界,刘邦想就此收兵,张良又出主意:不能退兵,不能给项羽喘息之机,放走楚军将会后患无穷。汉王又听了他的话,追击项羽,不给他喘息机会,垓下一仗把项羽消灭了。

在刘邦眼中,张良不是一个带兵打仗的将军,而是众多谋士中的一个,他在刘邦失意的时候开导刘邦,给他出主意,帮助刘邦分析形势,被刘邦采纳,刘邦是个懂得“听话”、懂得赏识手下的好领导。

刘邦对其他的手下也是这样的。刘邦信任萧何,同样重用他追回来的韩信。而韩信曾在项羽军营当过执戟郎中,是几次进言却连话都没说出口就被赶出来的人。刘邦屡败屡起,靠的就是萧何为他当宰相,经营关中作为他的根据地,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粮有粮。项羽百战百胜,却经不起一败;一败涂地,一败就亡,原因之一是没有萧何这样的宰相。就是有,他也发现不了。发现了,也不肯用,留不住。让我们再对比一下项羽的所作所为。

项羽被围垓下之时,将领多劝霸王坚守,等汉军粮草缺少自会退却。项羽何曾受过如此东躲西藏的窝囊气,他向来是正面硬碰,从无败绩。如今要他回避锋芒,不符合霸王的性格。

众将士无奈之下把劝阻的重任放在了虞姬身上,突围前夜,虞姬痛陈利弊,奈何项王心坚如石。最终不纳忠言,兵败身死。

周恩来总理在看戏曲《霸王别姬》时有过精彩评价。当戏演到项羽不顾形势不利,不听劝阻,决意出战时,他评道:“一言堂。”项羽回宫后,虞姬继续规劝:千万不可发兵,以免中了刘邦奸计。但项羽不容分说,回绝道:“孤意已决,明日发兵!”他评道:“一家之长。”演到项羽孤军深入,中了刘邦设好的埋伏时,他评曰:“一意孤行。”这是对不懂得逆耳忠言的人最精准的评价。

有些人在听到长辈或者领导批评的时候就能听进去,因为有一定的权威性。对于同辈或者晚辈的劝谏更易当成忤逆之言,我们的思维常常是:“你不如我,凭什么来教育我?”历史告诉我们,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惨痛的、无法挽回的。

唐玄宗李隆基,早年任用张九龄、张说、姚崇,虽然后人对他们的个人品行褒贬不一,但是在国家大事上,三人还是进献了许多良策,同时也劝谏过皇帝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开元初期,玄宗一直是以勤俭形象表率众臣。后来随着一些贤相老去,唐玄宗满足于国家盛强的现状,也开始追求安乐享受,对于勤俭之类的劝谏就不那么重视了。奸相李林甫很能揣摩主子的心意,能把玄宗的各种要求做得完美。由于统治后期的不听忠言,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当一个人沉浸在甜言蜜语中时,他就已经被危险包围了。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是最可怕的,一切大难来临前,都有一种回光返照般、超越一切的美好表象,越是这样,越是恐怖。

忠言逆耳是古训。德行修养就是要克制人性中的弱点。不过,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顺耳的话,既要顺意又能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才是一个会办事的人,听者与说者都要下一番苦功。

人生智慧

能够听进去难听话的人很难得,这种胸襟与高尚的德行密不可分。明理的人能听进逆耳之言而真心思索,而不是无谓发火。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