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一生虽不能算是立下不世之功,但也成为清代数一数二的大人物。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这和他终身所奉行的也是为人们所推崇的“坚忍”是密不可分的。在青少年时代,他靠坚忍的苦读博取了功名,取得了进身之阶;到中年以后,他更是靠坚忍战胜了重重磨难。
曾国藩在江西带兵的时候,当时虽是督师,但实属客居的地位。因为他所处的环境,筹兵筹饷,一无实权,二无实力,州县官都不听他的话,各省督抚又常常为难他,只有胡林翼是诚心帮他的忙。他好像一个道义上的统帅,这样带兵打仗当然是屡遭败绩。这时,曾国藩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坚忍。他在父亲去世、弃军回籍奔丧、甚至欲急流勇退的情势下,耐心地听取了朋友的规劝,并且深刻地做了自我反省。
曾国藩反省自己率湘军东征以来,有胜有败,四处碰壁,究其原因,固然是由于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充分信任而未授予地方实权所致。同时,他也感悟到自己在为人处世方面也有很多弱点——固执己见,自命不凡,一味蛮干。后来,他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谈到由于改变了处世方法所带来的收获,无非是“坚”中多了一些“忍”,结合时势把“坚忍”二者的关系处理得更为妥帖了。靠这种坚忍,曾国藩终于走出了那种阴霾笼罩的心境,度过了那段痛苦的日子。因此曾国藩在他的处世中,特别偏爱“坚忍”,他说:司马迁崇尚黄老,敬仰游侠,班固以此来讥讽他,确合事实。敬仰游侠,所以多次称赞坚忍卓绝的操行。比如屈原、虞卿、田横、侯嬴、田光以及贯高都是此类人物。
“河防”是曾国藩和刘铭传二人共同提出的镇压捻军的策略。但由于“河防”的效果没有尽快地显示出来,曾国藩也就没有因此而得到业绩。于是,很多人开始议论,认为“河防”没有什么作用,并提议将其废止。由于镇压捻军不力,曾国藩在不久后便离职,不再负责此事。
然而曾国藩并没有放弃“河防”,他将希望寄托在刘铭传身上,希望他能够不为舆论所动摇,一定要坚持到最后。为了能够坚定刘铭传的信念,加强其信心,曾国藩还举了很多例子。比如,在平定太平军的过程中,自己屡次失败,结果凭着顽强的意志,咬着牙最终还是挺过来。
刘铭传没有辜负曾国藩的希望,他抱着坚定的信念,相信“河防”定能够起到镇压捻军的效果。作为李鸿章的一位大将,他不仅要抵抗住外来的压力,而且还要受到李鸿章的管制。然而刘铭传没有退缩,仍然坚持“河防”策略,并使得统帅李鸿章接受他与曾国藩提出的这个策略,最终将捻军镇压了下去。
曾国藩曾说:“天下事果能忍耐不懈,总可有志竟成。”“忍耐”是两个奥妙的字,可理解为锐意进取、挺而不软弱、持之以恒、能屈能伸、不计屈辱;又说人要自强:“自古圣贤立德,豪杰立功,成功还是不成功,一开始是难以预料的,只是日积月累,全在你自己了。孔子所说的‘谁敢侮’,孟子所说的‘强为善’都是这个意思。”还说人应有恒:“凡是做一件事,无论艰险还是平易,都必须埋头去做。掘井只要不停地去挖,终究有一天会出水的……如果观望犹豫,半途而废,不仅对于用兵会一无所成,就是干别的事也会因自己停止而完不成。”
从曾国藩的“忍”以及他所做出的成绩中可以看出,他一生事业有成、官运亨通便是缘于“忍耐”二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