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文学·崔颢·黄鹤楼[1]》原文、赏析、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唐五代文学·崔颢·黄鹤楼[1]》原文、赏析、鉴赏

昔人已乘黄鹤去[2],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3],芳草萋萋鹦鹉洲。[4]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这首《黄鹤楼》是崔颢最负盛名的边塞诗。黄鹤楼在今湖北武昌黄鹤矶上,背靠蛇山,俯瞰长江,一千余年为游览胜景,旧楼已毁,后经多次重建。崔颢(公元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曾官尚书司勋员外郎。早期诗作多写闺情,语多浮艳。后游历江南,从军塞北,诗风大变,边塞诗雄浑奔放。

[2]“昔入”句:传说仙人王子安乘鹤飞经此楼。

[3]汉阳:今武汉市汉阳区,在汉水南岸,位于长江、汉水之中。晴川:指阳光照耀下的汉水。

[4]鹦鹉洲:位于汉阳东南二里长江中的小洲,相传东汉末祢衡曾在洲上作《鹦鹉赋》,因而得名。由于江水冲击,今已不存。

《唐诗品汇》引刘后村云:“李白登黄鹤楼,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句,至金陵乃作《凤凰台》以拟之,今观二诗,真敌手棋也。”李白为此诗而不吟黄鹤楼,固然只是传说,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二诗,确是崔颢此诗的模拟之作,格调同出一辙,可见此诗的影响。宋·严羽赞赏曰:“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沧浪诗话》)

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把人们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写得真切入微。前两联写仙去楼空,白云悠悠,世事茫茫,是人们登上黄鹤楼共同感触;“晴川”、“芳草”一联实写登临所见,确是眼前景,人人登临所见而又极不易这样概括而精彩地描绘出来;末联登临望远,只见烟波而不见乡关。引出归思难禁的乡愁,也是人们普遍的思绪。此诗正是描绘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体验,所以被推崇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从体式来看,前半首是古体诗的句法,四句全不合律,后半首整饬归正,合于近体格律,所以,这首诗不是严整的律诗,而是“古风式的律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