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宜君
彝族撒尼人叙事长诗。在云南省路南县圭山地区彝族分支撒尼人当中广泛流传。1953年由云南省人民文工团工作组搜集,黄铁、杨智勇、刘绮、公刘整理。最初发表于1954年1月、2月的《云南日报》。1954年至1956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先后出版单行本。196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国作家协会昆明分会修订(李广田执笔)的新版本。198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又出版了黄铁等人的第二次整理本。长诗共有十三章。第一章是序曲。第二至四章,介绍主要人物阿诗玛、阿黑兄妹以及热布巴拉家的儿子阿支。第五至九章,写热布巴拉家说媒遭到阿诗玛的坚决拒绝,他们派人抢走了阿诗玛,在外放羊的阿黑得知,便持弓策马,紧紧追赶。第十至十二章,写阿黑为解救阿诗玛同热布巴拉父子斗智、比武,获得胜利,终于迫使热布巴拉家放出了阿诗玛。最后的第十三章,写热布巴拉指挥崖神在阿黑兄妹的归途中发大水冲走了阿诗玛,阿诗玛从此变成了山谷的回声。长诗成功地塑造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阿诗玛和勇敢、聪明的阿黑这两个为人民喜爱的形象。阿诗玛从小就热爱劳动,在同龄的姑娘中手艺最高,歌声最美,对美好幸福的生活充满了强烈的向往。当恶势力袭来的时候,她没有听凭命运的摆布,而是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斗争。她是撒尼人的美德的化身。撒尼族姑娘把阿诗玛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人们传说阿诗玛是撒尼人中第一个出嫁的姑娘;撒尼人的史诗,也记载了《阿诗玛》的片断。阿诗玛和阿黑的行动表现了撒尼人民反抗阶级压迫和追求自由幸福的坚强意志。《阿诗玛》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和高度的艺术性。全诗融叙事与抒情于一体,想象丰富,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修辞手法多样,人物个性鲜明,语言和细节浸透少数民族的生活气息和乡土色彩。《阿诗玛》受到了国内外文学界的重视。早在解放战争时期,就被改编为歌舞剧,在圭山游击区演出。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64年将这部叙事长诗摄制成音乐歌舞剧影片。国外已出版英、法、俄、日等语种的译本。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