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晓晔
报告文学。作者黄宗英。发表于《人民文学》1982年第7期。这篇作品通过对国际知名的柑橘分类和栽培专家曾勉不幸遭遇的报道,揭露了粉碎“四人帮”后,有些地方知识分子政策得不到落实的问题。曾勉30年代留学法国,学成回国后专心研究柑橘,解放后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四川柑橘研究所所长,曾发表过《中国果树栽培学》、《中国柑橘志》等多种著作,“文革”中被撤职,粉碎“四人帮”后他的问题却一直得不到落实。究竟原因何在?作者抱着这个问题亲赴重庆采访了他。在采访之前,许多人告诉作者说:“曾勉精神不正常,”然而当作者见到曾勉时,情况却完全两样。作者发现,他是一个“深深地迷醉于自己的专业的知识分子,是个有志深固难徙的正直可贵的学者”。不仅如此,更为可贵的是他满腔赤诚的爱国热情,对于中国目前柑橘的生产现状忧心如焚。他对作者说:“现在我国十四个省的柑橘产量,只合日本一个爱媛县的产量,外汇全让人家赚去了,连温州也难得吃到温州柑了,作孽啊!温州蜜柑是抗日战争辰光日本人拿去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年近八旬的老科学家,却被戴上“精神病”的帽子,失去了工作权利。回京后,作者向有关部门汇报了他的情况,请求彻底迅速落实政策,然而三年过去了,他的情况依然如故,人们仍在三番五次地调查他是否确实患有精神病,而他的生活条件每况愈下,“衣服像抹布一样,帽子又脏又烂,屋里的家俱都是厚厚一层灰尘,满屋里是蜘蛛网。那张床谁都不敢相信是人睡的。”作者激愤地写道:“让曾勉、让受过冤屈的、仍然有报国之心的专家们高兴一些,心情舒畅一些,再多贡献一些,又会使哪一个损失什么呢?”她尖锐地指出,知识分子政策所以难以落实,是因为在有些地方“某一知识分子变成了这一股力量和那一股力量之间的赌骰”。这篇作品感情激越、文笔流畅,用第一人称的口吻直抒胸臆,淋漓酣畅。作者巧妙地以橘为线索,把中国古老的橘文化与当代知识分子的命运联系起来,热情地讴歌了古往今来中国知识分子那种“深固难徙、横而不流”的高尚道德情操,同时使作品具有了一种深沉而感人的力量。本文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