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光明《房间里的风景》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毕光明

抒情诗。作者杨炼。发表于《人民文学》1988年第3期。此诗是杨炼完成了诗歌艺术追求的“三级跳”的近期产品。最初,他以深挚的情感和明朗的语调歌唱受难的土地和人民。之后,他一头钻进历史文化,用繁复的意象和艰涩的语言构筑一个象征性的精神空间。而新近,他删削了冗杂,保留了诡谲,写精短结实、深邃而开放的诗。《房间里的风景》是其中之一。作者并未在诗里告诉读者一个确定的意义,它只提供一个与诗人在思考自然、历史、现实、文化这些层次而形成的无比丰富的“意识结构”相适应的“意象组合”。这种意象组合呈现一种多维的空间状态,其内部意识有多种流向,看似对立但又达到了动态平衡,它要求人们作立体的把握。诗人自己就说:“对这样的作品,读者很难说清它对现实是抱一种绝望、乐观或希望、奋进的什么态度。它没有单向的意义,但包含着多种可能性。”据此,这首诗的“房间”可理解为一种先在的人的意识、精神的空框。而“风景”则是无法由主体选择而自然进入的意识和精神的内容。或者,“房间”是未经选择的本体意义上的“人”,而“风景”则是成为了存在的“人生状态”。作品留给我们的感情线索就是诗人欲挣脱这种“存在”而不可得的焦躁、狂悖的心态。遍布诗中的怪诞的景象,诉诸读者一种由生活惹起的情绪,它的目的和作用也就在这里。现代诗意象生产的高度自由使诗歌往往成为艺术思维的怪胎。但此诗一开头就为人们提供了具体的意识背景:“三十二岁听够了谎言/再没有风景能够进入房间。”精神遭到强暴以后,爆发保持自我独立的排他情绪。这一情绪贯穿全诗:“空房间被扔出去”,“再没有风景能够移入这片风景”,“埋葬你心里唯一的风景唯一的谎言”。而受辱的羞愤与置换的艰难也长久煎熬着内心,形成了诗中的冲突、紧张与荒诞。“长着玉米面孔的客人,/站在门外叫卖腐烂的石头”,“秋之芒草,死于一只金黄的赤足”,“湿太阳受伤吼叫时忘了一切”,这类诗都是情绪激射的产物。作为多层次多通道的意识空间,这首诗还蕴积了诗人多种人生经验与文化印象,而敲开它的钥匙却是读者自己的艺术感觉和生活体验。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