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达 张博华
长篇小说。作者柯岩。群众出版社1984年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作品写的是十年动乱结束不久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生在一所工读学校里的故事。它通过一批生活行为上有劣迹、思想心理上有创伤的工读生在这里发生的可喜变化,歌颂了献身这项特殊教育事业的教育工作者们,塑造了老校长徐问、教导主任黄树林、教师于倩倩等可亲可敬的艺术形象。于倩倩是一位富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年女教师,主动要求调到工读学校,担任了女生班的班主任。为此,她的男朋友与她产生了感情的裂痕。她像姐姐一样关心、爱护、带领、帮助着学生们,赢得了她们的信任,促进了她们的转变。她的学生向秀儿是个装疯多年的姑娘,由于担心被送进精神病院,始终纠缠在于倩倩身边。她偷看了于倩倩的日记,发现了老师的秘密,也窥见了老师的赤心,悔愧交加,迈出了告别旧我的步伐。后来,向秀儿为了帮助老师,约同学宋小丽去找那个无情无义的男人,不料宋小丽这位虽漂亮却浅薄的姑娘竟陷入了那个男人的肮脏怀抱。于倩情由此认清了男朋友的丑恶灵魂,毅然斩断了和他的感情,爱上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黄树林。同向秀儿、宋小丽一样,整个工读学校的同学们都有了进步,甚至连最爱打架的最野蛮的郭喜相也在全校大会上声泪俱下地控诉了十年浩劫对青年人的毒害。学校里出现了新的气象。但是,当工读生们走出校门时,却发现社会上依然有不少人以歧视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又消沉了,学校的秩序又有些乱了。在这个关键时刻,教导主任黄树林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教育了自己的学生。原来,黄树林是这所学校的第一届工读生,那时候徐问就是他们的校长……的确,徐问是一个“老工读”,“文革”时他曾受过迫害。当他重新踏上工读学校的领导岗位时,事业心、经验,都化成了智慧。作品以很大的篇幅描写了工读生谢悦的思想转变过程,较集中地表现了徐问和他的同事们付出的心血,作出的贡献。谢悦的父亲是大学教授,“文革”中被迫害而死,狠心的母亲和继父遗弃了他,并搞了许多害人的勾当。谢悦为了复仇,想在工读学校呆到十八岁,依照法律规定到那时杀了两个仇人就不会连累别人了。由于怀着这样的心思,谢悦的心灵的窗户总是对任何人关闭着。徐问看出了谢悦不是个一般沾染了坏习气的孩子,他聪明、有知识,只是心灵的创伤更重。他一方面慈父般地关怀、温暖着谢悦,一方面积极组织力量了解谢悦的遭遇,帮助他的亲人落实政策。谢悦终于打开了心扉,走上了光明之路。作品还刻画了一个女丑薛人凤。她本是工厂的工人,无聊浅薄之至,权欲财欲十足,全厂各个车间都呆不住,“文革”中便当上了工宣队,并成了工读学校的副校长。她旧习不改,仍旧上下窜通、拉帮结派,以打小报告陷害别人为能事。她又根本不懂教育,更谈不上热爱工读事业。徐问等人自然就成了她攻击的对象。不过,毕竟不是“文革”时代了,当她要陷害徐问的时候,自己便陷入了窘境。作品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多条线索交织穿插,使工读学校之内的生活与整个社会生活相勾连,今天的现实与昨天的历史相贯通,组成了一个色彩缤纷的艺术世界,在题材的开掘上表现了较大的深度和广度。但观察思考青少年犯罪问题,有些侧重社会原因,而对于犯罪者本身的因素则透视不够。另外,作品较注意情节的安排、场面的描写,加上语言生动风趣,地方色彩甚浓,因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曾被改编为同名电视连续剧,播映后反响强烈,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