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手记·文房杂项篇·逛摊——收藏者的必修课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收藏手记·文房杂项篇·逛摊——收藏者的必修课

蟾蜍澄泥砚

本人有个习惯,即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到古物市场逛摊,我把此举视为收藏者的必修课。我逛摊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淘”宝,主要是为了了解市场信息,及时发现造假动向,以便增强识假本领,做到心中有数,防止买假,少交学费或不交学费。有一段时间,我因为忙,半年未能逛摊,结果出了问题。

那是200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王胖子开的古玩店里发现了一方黑色的澄泥砚。

澄泥砚是以过滤的细泥为材料制作而成的研墨器具,属陶砚一类,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澄泥砚制作起于唐而兴于宋。制作方法是,借助于古代制作砖瓦陶器之工艺,把泥土经过澄滤,去粗渣沉淀后,加一些坚固剂,经制坯煅烧制成。澄泥砚细腻坚实,形色俱丽,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比肩,多年来,我一直想得到一方老澄泥砚。

王胖子的澄泥砚看起来极有品位。砚为长方形,长约 15 厘米,宽10 多厘米,厚 2.5 厘米,砚池和砚阴均有凸起的龙纹,砚唇为细细的云纹。砚的一侧有大篆砚铭“雨轩主校书之砚”,落款楷书“大 题”,另一侧为行书砚铭“雨 轩主研,侧篆 斋题,石友今收得,愁将虑事提”,落款“乙卯秋,吴昌硕”。砚背为隶书铭砚:“惟公勋业,彪炳人群,文章道德,卓卓今名,清风亮节,寰宇景钦,方隆大年,遽返本真,滇海浩浩,昆华苍苍,缅怀遗风,山高水长。”落款为楷书“冯玉祥敬题”,并有椭圆形篆书印“冯”。在一方砚上集中了三人铭文,而且个个都是大家,实在身价不凡,这样的澄泥砚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这是一方老砚台。”胖子主动推介。

“我看不好。”这是藏家的行话。是说自己对这方砚也没把握。我嘴上这样讲,心里却暗暗喜欢上它,而且还生怕别人得到。

并没过多地划价,胖子即以数百元的价钱十分爽快地卖给我,这让我大感意外。我马上付款,像捡到狗头金似地夹起砚台,乐不可支地溜出店门。

王胖子卖的那方澄泥砚

说来也神,正当我为得此古砚佳品偷着乐时,藏友老陈兴冲冲地找上门来,说他在沈阳道古物市场买到一方古砚,请我看上一眼,也一同分享他的快乐。老陈打开蓝木盒,此砚与我先前买的那方澄泥砚一模一样。

“不用看了,是新仿的!”

见到老陈的砚台,凭着我的敏感,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又是新出“锅”的一批假货。

“我们都上当了!”喜不自胜变成苦不堪言。

如果认真观察,其实这种砚台也只是貌似古旧,表面唬人。再作深入考证,便不难发现其中的破绽。所谓雨 轩便明显有误。查遍吴大的斋号并无雨 轩之名。如果是指清末金石家吴云,吴云的斋号有两 轩,亦无雨 轩。吴昌硕的铭也与吴的书风有异。至于冯玉祥铭,从内容上推敲也是风马牛不相及。从逻辑上看,三人砚铭本不应出在同一时代,此砚铭文似出自一个时代且一次做成。为此我专门腾出时间,到古物市场转悠,又在地摊见到第三个、第四个这样的砚台,这更证实了我的看法,它们是一个模子造出来的。

6当今的古物市场诡秘莫测,孰真孰假,孰实孰虚,只能走着瞧。造假者煞费苦心,作伪手段不断翻新,各种赝品层出不穷,一种假货刚一露头,藏家才明白过来,新花样又出来了,“几日不见当刮目相看”。有鉴于此,我始终把市场当作古董造假的“晴雨表”。“澄泥砚的失误”与我没有把握好市场的“晴雨表”、信息不灵有直接关系。

说到这里,事情还没有完结,有位搞艺术的老专家无意中见到我的这方砚台,竟也爱不释手,非说这是老的,想出高价收买,被我婉言拒绝。我买假的苦水只能往自己肚子咽,怎能转假于别人呢?但我只是坚持不卖,并没将实情揭破,免得人家面子不好看。我认为不管是谁都得从市场获取知识,提高眼力。就是大名鼎鼎的专家,一旦脱离现实也会闹笑话。市场数月不逛,必定耳聋眼瞎。一些经营古玩的商贩之所以能看出某些假货,就在于他们整天与市场打交道,见多识广,见怪不怪,这正是一些“专家”所不具备的。有的所谓“专家”并不精于此道,买假却不知假,守着假货,自我陶醉,得到赝品,沾沾自喜,自我炫耀,贻笑方家,这才是最要命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