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赏析|读后感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路东之《!!!!!!》全文|赏析|读后感

路东之



车站旁有一棵婆娑的老树。

老树下两个孩子做着游戏——

“我们都是木头人,不会说话不会动。一不许笑,二不许动,三不许交头接耳听。看谁的意志最坚定。”

我欣然——这是一个古老的游戏了。

“我们都是木头人,不会说话不会动。一不许笑,二不许动,三不许交头接耳听。看谁的意志最坚定。”

我哑然——这是一个古老的游戏了!

车不来。孩子依旧做着——

“我们都是木头人,不会说话不会动。一不许笑,二不许动,三不许交头接耳听。看谁的意志最坚定。”

我陶然——这是一个古老的游戏了!!

“我们都是木头人,不会说话不会动。一不许笑,二不许动,三不许交头接耳听。看谁的意志最坚定。”

我惘然——这是一个古老的游戏了!!!

车不来。孩子依旧做着——

“我们都是木头人,不会说话不会动。一不许笑,二不许动,三不许交头接耳听。看谁的意志最坚定。”

我慨然——这是一个古老的游戏了!!!!

“我们都是木头人,不会说话不会动。一不许笑,二不许动,三不许交头接耳听。看谁的意志最坚定。”

我愕然——这是一个古老的游戏了!!!!!

车依旧不来,孩子也依旧做着……

老树下——我已怆然!!!!!!

选自《小说界》1985年第6期



【赏析】 无论是标题还是形式,《!!!!!!》在微型小说之林中都堪称独具一格。作者以反复的形式,散文诗的韵律,构成了一曲深沉的咏叹调。它似乎证明了一个理论命题: 微型小说是小说和诗的“模糊”。也许,微型小说正是在这小说与诗的交叉点上塑造了自己。

作者赋予这篇小小说以巨大的诗的隐喻性。孩童的歌声、等车人的心境、婆娑老树下等车的环境,三者互相交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诗的隐喻性氛围。这古老游戏的咏唱已不仅仅是儿童的嬉戏玩耍,而具有了象征意蕴。仿佛是古老民族心态的重叠。大树下等车,听着一首古老的歌,作者以一种扣人心弦的新奇性,重新解释了古老的游戏。

诗的隐喻性意蕴在小说形式的反复节律中层层透出。一方面游戏内容与人物心态相吻合,“我们都是木头人,不会说话不会动。”一方面人物反复注意孩童的游戏而产生不同的感受, 又是人物无聊、 焦躁情绪的外化。游戏本身的反复,以及听者情感的起伏、重叠,形成了一种深层的心理表现力。作者利用了外部事物之间的联系,对深藏于内的主观心态作出了深奥的解释。

反复可造成艺术的简洁。小说作者利用主体对外在现象的主观反映,以最低限度的复杂性造成了一种统一有序的简洁。通过把丰富的意义组织在一个一致的形式中,形成了一种简化。因为“在某种相对意义上说来,如果一个物体用尽可能少的结构特征把复杂的材料组织成有秩序的整体时,我们就认为这个物体是简化的。”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P72.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反复,形成了式样的统一和集中,造成了艺术的简洁,这,正是微型小说追求的一种境界。

反复又是艺术的浓缩,在艺术表现上具有较大的含蓄性、丰富性和趣味性,给人以兴味无穷的遐想。反复在结构上删除了过程,删除了枝蔓,而以主旋律的反复咏叹形成内在意蕴的强化和外在形式的简洁、集中。人物内心的情绪在反复中被多次给予强调。这篇小小说如果换一种形式来表现,单单描述一个等车人的心境,恐怕也难于在这几百字中写出,而且也很难于有如此深沉的艺术表现力量。

这篇小小说引人深思,耐人寻味,不仅仅因为这貌似单调的反复形式,达到了艺术的简洁和强调,而且,充分运用了“犯中见避”之法。等车人在同一情境中,注视着孩童们的古老的游戏,情感上则发生着“欣然——哑然——陶然——惘然——慨然——愕然”,直至“怆然”的变化。仅一字之避,生动地描述了人物心态活动的波纹。等车人仿佛踏着这反复游戏的旋律,逐步由喜到悲,由平静到不安,直至愤怒和痛苦。而随着主人公情感的层层推进,读者也从中品味到更深刻的内涵。的确,小说显然已经超离了一般等车人的心态内容,而包蕴着更为深奥的哲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