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里说:“爱是无尽的忍耐”。实际上,就是教导我们万事以和为贵,以和去爱别
人,去忍受。而我始终以为,“和”是一种风采,“和”人与人之间的“和”是一种美。 卡夫卡说:“每个人所拥有的,不是一具躯壳,而是一串成长的过程 。”这一串成长的过程不需要人与人之间友善,和平的相处去获得。生命不仅是一声旅程,更是一首赞歌,需要以“和”去谱写,需要我们以“和”去传唱。心灵与心灵之
间的友爱是一种美丽,可以折射出人性的光辉,这样一种美丽,就是“扶持旁人,同时自己也获得重心和支点。”孔繁森,郑培民们以自己友爱之心与人民友好地走到了一起,受到万民敬仰,而胡长清,成克杰们,驾驭于人民之上,摒弃了“和”最终只能受到法律的严惩。人与社会之间的“和”也是一种美。人是存在于社会中的动物。大自然给予我们阳光,
土地和水,而“和”则是播种,让社会长满长青之树,也许在社会中我们会遭受挫折,会失
意,但以“和”去看待,心灵有会失业,真诚不会下岗。 “乌台诗案”将苏轼推到痛苦的顶峰,但他却淡然处之,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
在缺月桂疏桐之夜,看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如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他不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扬动,只愿“沧海济余生”。苏轼在出世入世之间寻求到一丝平衡,他以一种“和”的心态去面对,笑谈人生,在与社会的和好相处之中,他探寻到其中的美,找到生命的价值。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更是一种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同样地,一国一利益。
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利益,能够在利益与利益之间寻求到平衡,以和相处,这是一种更为深远,更为难得的美。“二战”结束后,中国没有向日本索赔,1972年,又同日本关系正常化,这就是以一种“和”去获取友爱,这样的美,不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吗?亚洲杯决赛上,中国球迷打出了标语;“足球是世界的,钓鱼岛是我们的。”这其实也是以一“和”。与世界相处。
佛教导我们:“诸法无我,一切众生都是随缘而起的幻象。这也是在教我们不要过分看重
自我,要与他人和平相处。因为”和”是一种美丽,一种不同于寻常的美丽。
把握住“和”,把握美丽。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