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的解释|常的意思|“常”字的基本解释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常的解释|常的意思|“常”字的基本解释

常是一个形声字。下面的形旁巾,表示意义,说明它是用布料做的一块方巾。上面的尚是声旁。古人把衣裳分开来说,上衣叫衣,下衣叫裳。裳就是男女都穿的裙子。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指出,表示裙子的常、裳两个字,后来裳行而常废。他还说常字引申为经常字。他的意思是说,常原义是裙子,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裳,常字引申为经常的常。常也是古代一种旗帜的名字。《周礼》中有“日月为常,交龙为旗”的句子,就是说,绘着日月图形的旗帜叫做常,绘着两条龙的旗帜叫做旗。

常字作经常、时常讲,与裙子、旗帜意义上没有什么联系,只是借用了这个字形。战国时期作为道教经典的《列子》中有:“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常是经常,化是变化。全句的意思是万物在不停地生长变化。《左传》中说到春秋时赵盾执掌晋国的政权后,大力进行政治改革,新的政令法规完成以后,“使行诸晋国,以为常法”。意思是,让新法令在晋国推行,作为经常的法则。《史记》在介绍陆贾这个人时说,陆贾是楚国人,以门客身份跟从汉高祖平定天下,是当时有名的辩论高手,“居左右,常使诸侯”。意思是,在高祖身边,经常出使诸侯国。这里的常都是经常、时常的意思。

《论语》说到卫国的公孙朝问孔子的大弟子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意思是,我的老师何处不学?何必要有一定的老师,专门的传授呢?《韩非子》的《五蠹》篇反映了作者的历史观,批判了崇拜古人、效法古人的错误,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观点。这里的期是希望,修是学习,法是效法,常是永久。全句是说,不希望盲目地学习古代,不效法永恒之理。以上的常字都是表示一定、永久、永恒的意思。

常又引申为规律、准则。如《荀子》篇中说的“天行有常”,就是说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封建社会宣扬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叫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也有说五常指儒家宣扬的常行不变的五项道德标准,即仁、义、礼、智、信。

《国语》中有“其察色也,不过墨丈寻常之间”的句子,意思是说,在一定距离之内才能察言观色。这里的墨丈寻常都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五尺为墨,十尺为丈,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寻、常连用作平常讲,是后起的意义。杜甫的诗句有“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晚年不得意,借酒浇愁,到处赊欠酒债是平常事。又有“吾观鸱(chī)夷子,才略出寻常”的句子。鸱夷子是范蠡的化名。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看范蠡这个人,他的才能要超出一般人。这里的常是平常、普通的意思。现在我们说常识、常态、习以为常、非常、反常都是这个意思。

《诗经·小雅》有《常棣》篇,相传是周公为宴饮兄弟而作的乐曲。常棣也叫棠棣,是一种树木。后来以常棣比喻兄弟友爱。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