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的解释|散的意思|“散”字的基本解释
《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杂肉也”。也就是说,“散”是砸碎的肉。这个解释后来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因为在小篆字形中,左边的符号似乎是麻而不是肉,因此右边手中的棍棒敲打的不是肉块而是麻秆,以使麻皮和麻肉分开。不过无论是从肉还是从麻,“散”的本意都是“分离”和“解开”的意思。
而当“散”字读为sǎn时,就有一个引申的意义“不受约束”。这种用法在汉语中十分常见;比如不受格律约束的文章称为“散文”,不受演出约束的戏文称作“散曲”。用于形容人的行为时,其含义则比较微妙,比如我们说一个人“闲散”时,其中的意味似乎有些不满,而又有几分羡慕。当我们说一个人“懒散”或是“散漫”时,批评的意思就比较明显了。然而“散”的这种含义在古人那里,却往往暗示某种高度的哲学修养。
在京剧《空城计》一折中,诸葛亮一登台亮相,便摇着羽毛扇徐徐唱道:“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在这里,“散”和“淡”连在一起,是在表述一种高人的生存状态。
宋代的苏东坡在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时曾这样形容:“萧散简远,妙在笔划之外。”潇洒、闲散、简洁、悠远,这不仅仅是在刻画王羲之行草的飘逸姿态,更是传神地点出笔划之外的那个“妙”处,这其实就是书写者人格修养的表达。
“散”字的这个引申义,显然不会直接来源于原初的棒打麻秆或是肉块,而可以追溯到庄子的一个著名的寓言:一位技艺高超的老木匠,看到许多人在围观一棵巨大的栎树,他看了一眼便不屑一顾地离开了,他的弟子们十分不解,老木匠回答道:“散木也。”也就是说,这是一棵没有用的树木,用它造船容易沉,造棺材容易腐朽,作柱子容易被虫蛀。正因为它没有任何用处,才活到现在而没有被人砍掉。老木匠回去后,大栎树在梦中对他说:你虽然是个聪明人,却不知道,这种无所可用,正是我长期追求的目标,几经磨难,如今才达到这种境界;无所可用正是一种大用。
于是,这就从无用之树“散木”引出“散人”的概念,以至于后来许多庄子的仰慕者都称自己“散人”。这里的“散”,就带有无所用心、洒脱、闲逸等等微妙的意味。而前面提到的“闲散”、“萧散”、“散淡”大底出自于此,这其实正是道家哲学的一种生活姿态和价值取向。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道家的这种哲学意义的“消极”,与儒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立而互补。它有利于消解激进带来的紧张和焦虑,也常被不思进取的人们当作灵丹妙药,他们往往忽略了“散”的境界正如那棵大栎树所说,是需要长期努力才能达到的,所以往往弄巧成拙。
据鲁迅先生考证:“散(sàn)步”这个词来源于魏晋时期,当时一些名士喜欢服用一种叫“五石散”的丹药,这种药有毒性,吃后浑身发热,要赶紧走路来“散发”,称为“行散”。后人因为仰慕魏晋风流跟着学样,但不吃药了,结果成为一种风雅而又有益健康的活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