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的解释|物的意思|“物”字的基本解释
“物”的甲骨文字形左边是牛,右边原来是一把刀,即以刀屠牛的意思,后来刀的旁边加点,表示屠牛时,牛血迸溅沾到刀上。所以“物”字最早的意义相当于屠宰的“屠”。《诗经·小雅》中有“三十维物,尔牲则具”的句子,意思是屠宰了三十只牛羊,祭祀的牲畜足够用了。
后来“物”的意义由屠牛的“屠”转移到“牛”,又由“牛”转移到一般的“物”。《说文解字》对“物”的解释是:“万物也,牛为大物。”“万物”就是存在于天地间的一切东西,由作为大物的“牛”到“万物”,这是词义的扩大。《列子》说:“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意思是:凡是有外形有声有色的东西,都是物。《孟子》中说“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意思是:世上万物假如得到适当的培养,没有不生长的东西;假如失去了培养,没有不消亡的东西。成语“物尽其用”是说让各种东西都充分发挥作用;“物以类聚”是说各种东西都按种类聚集在一起,比喻坏人互相勾结;“物以稀为贵”是说因东西稀少而珍贵。
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一段名言,是作者对古代志士仁人忧国忧民之心的赞扬,他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意思是:不因为自己的遭遇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的遭遇不好而哀伤。在朝廷上做高官,就关心百姓;不在朝廷做官,就是处在边远的江湖僻壤,也要为君分忧。
成语“物极必反”是说事物发展到了顶点,必定向相反方向转化;“物换星移”原意是景物改变、星辰的位置移动,形容时序变迁,世事变化。“物”的意思由具体的东西引申为事物、世事。
《周易》中说:“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意思是:君子因说话有内容、有道理,而做事持之以恒。成语“言之有物”“言之无物”即由此而来,这里的“物”指内容实质。
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给他的朋友任安写了一封回信,即《报任安书》,信中说:前些日子,你给我来信,“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思是教我待人接物要慎重,并负起推荐贤士的责任。这里的“接物”就是“待人”,“物”指人、公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杜陵叟》一诗中有:“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这是描写官吏残酷地盘剥农民,把身上的衣服、口中的粮食都夺去了。“虐人害物”就是虐害百姓,“物”也指人。唐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劝唐太宗要诚心诚意对待下属,不要傲慢待人。“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大意是:君王对下属竭尽诚心,那么像吴越那样的仇敌,也可以结为一体;如果傲慢待人,即使是亲骨肉,也会成为漠不相识的人。这里“傲物”的“物”就是指人。
“物色人才”在今天是常用的,这个“物”是动词“察看”并“选取”的意思,这一用法早在《左传》中就出现了。鲁昭公三十二年,为了给城墙的工程设计方案,要“计丈数,物土方”。意思是:要计算长度,考察用土的数量。这个“物土方”的“物”就是动词“考察”的意思。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