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的解释|戈的意思|“戈”字的基本解释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戈的解释|戈的意思|“戈”字的基本解释

人们常说:大动干戈。干,是盾牌。而戈呢,是由镰刀一类的农具演化过来的,由长柄和横装的刃器组成,是侧重勾、啄的格斗兵器。它的突出而向前的部分叫做“援”,援的上下都是刃,用以横击、钩杀。援在演进过程中,变得狭长而扬起,像鸡鸣,所以,汉代也把戈叫做“鸡鸣”。由农具变兵器,是最早“兵农一体”的社会结构的一种体现,这种以钩击为主的格斗方式,具有浓厚的农民风格。这种方式和风格也贯穿在中国的兵法思想中,即尽可能温和地去战斗,立足防御而不是进攻。

“戈”字是个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字形中间一竖像兵器的长柄,字形上部一横像兵器的横刃,外形很像戟(jǐ),古人把它叫做“平头戟”,在殷周时代较为流行。

用于车战的长戈,柄长三米,短的够不着敌人。步兵手持的戈长一米四左右,另一手还得持盾,戈、剑、弩、盾一起组成步兵的标准组合兵器。戈这种兵器一般用以横向击杀,因此有“横戈跃马”的说法。明代戚继光写有《马上作》诗:“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诗句描写了使用戈这类兵器的特点。两军交战时,持戈的将士多用戈向前刺杀,而“倒戈”则是指将士掉转兵器向自己一方攻击,所以“倒戈”是起义和反叛的意思。

戈这种在商周时代几乎是每个战士必备的兵器,到了西汉时期已从战场上消失,从兵器行列淘汰出局,变成了王侯们的仪仗器,而不再是实战兵器了。但是,“阵前倒戈”、“反戈一击”等等,作为不变的语典流传下来,并且已经定型化了。

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陈蔡那个地方,七天吃不上饭,还弹琴唱歌,他的弟子子路毅然“执戈而舞”,用来吓唬那些前来骚扰的小流氓,当然这也能显出他们师徒的不凡气度。春秋战国时出现了一种叫做“戈船”的战舰,船上、船的四角和船的下面都安上戈、矛,使敌人和水中的巨大动物不能靠近。

传说战国时楚国的一个县令叫鲁阳,他与敌人交战,天色晚了,他便挥戈“使太阳返回”。于是“鲁戈”就成了回天之力的代称,成为诗词中常用的典故。“戈”由专门的兵器引申为泛指一般的兵器或战争,如“兵戈”、“化干戈为玉帛”。成语中有“大动干戈”,干与戈都是古代的兵器,在这里指战争,所以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兴师动众。还有许多把“枕”和“戈”联系在一起的成语。如“枕戈尝胆”、“枕戈待旦”、“枕戈待敌”、“枕戈汗马”、“枕戈泣血”、“枕戈坐甲”等,词义虽有区别,但都有头枕着兵器,处于战备状态,准备杀敌的意思。

“戈”这种兵器出现得早,这个字也出现得早,因此凡与战事有关的象形文字,大都绘有“戈”形,如“伐”就是用“戈”击到人身上,表达了“砍伐”的意思。但也有个别的词语,虽带有“戈”字,也不能望文生义,如“戈壁”不是插着戈的墙,而是指“荒漠”,“戈壁”一词是由蒙古语译成汉语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