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的解释|圣的意思|“圣”字的基本解释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圣的解释|圣的意思|“圣”字的基本解释

圣字在甲骨文中像一个人站着听人说话的样子;旁边的口表示有人在说话,人形头上的耳朵特别突出,表示听力极好的意思。所以,圣字的本义是指听觉灵敏。中国人常说“耳聪目明”,是指一个人听得清楚,看得分明,形容头脑清楚,眼光敏锐。《风俗通》里说:“圣者声也,闻声知情故曰圣。”俗话说听话听音,听到声音就能知情,自然是聪敏了。《诗经·凯风》里说:“母氏圣善。”也就是母亲听力极好的意思。这里的圣字,便是用的本义。

由耳聪引申为善听,也就是能够倾听别人的意见。这看似平常,但其中却蕴含着伟大。因为能够冷静耐心的倾听别人的意见,特别是逆耳之言,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是很难做到的。对于拥有一定权位的人,尤其难以做到。所以,古人把“圣”看成是一种非凡的能力与品德,把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称为圣人。在古代,儒家创始人孔子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之人”,也叫“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儒家经典被尊称为“圣经贤传”。圣的这种含义,今天仍保留在诸如诗圣、书圣、医圣、棋圣等等词语中,指某种技艺达到最高境界。

随着儒术独尊地位的确立,圣字的含义也不断被神化。《风俗通》里又说:“闻声知情,通于天地,条畅万物。”意思是说,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无所不通,无所不能。不但通人事,而且通天意。在封建社会,以“天命所归”自命的皇帝,自然看中了圣字。凡是与皇帝有关的事物,都要加上圣字。臣下尊称皇帝为圣人、圣上;皇帝的命令称圣旨,皇帝的决断称圣裁;皇室的子孙称圣子、圣裔;其他如圣驾、圣躬、圣听、圣虑等等。

“圣”在古代还借作酒的代称。东汉末年曹操当政,严令禁酒,当时人把清酒叫圣人,浊酒叫贤人。有一次曹操的属官尚书郎徐邈在家中饮酒大醉,正好曹操的小吏赵达前来找徐邈问事,徐邈醉醺醺地说,我“中圣”了。后来,人们沿袭这种说法,称酒为圣,称“醉酒”为中圣。唐代李适之的《罢相作》中有这样两句:“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意思是说,罢相后每天以举杯饮酒为乐事。这里的“圣”字指的就是酒。唐代诗人李白在《赠孟浩然》中说“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意思是:迷恋于赏月饮酒,观花散心,频频大醉,不为君王做事。这里的“中圣”指的就是醉酒。

中国古代所说的“圣母”,一般是指周成王的母亲,周武王的王后。圣母殿雕塑,是北宋时期的彩塑,在今天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内。殿内共有43尊彩绘泥塑像,除圣母塑像外,还有42尊侍从塑像分列于两侧。圣母塑像凤冠蟒袍,霞帔珠璎,盘膝端坐,庄严安祥;侍从雕塑口目传神,姿态自然,服装鲜艳,是古代雕塑艺术的珍品。

唐代有一部宫廷乐舞叫做“圣寿乐”,创作于唐高宗武后时期。这种乐舞的参加者共有140人戴金铜冠,穿五色画衣,还能运用舞蹈队形和动作的变化组成一定的文字,很是壮观。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