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的解释|服的意思|“服”字的基本解释
《说文解字》说:“服,用也。从舟,(fú)声。”许慎的这段话告诉我们,服的本义是使用的用,这是一个形声字,它的形旁不是月,而是舟,也就是船。在甲骨文和金文里,服的左偏旁就是一个舟字。舟作为人类交通的一种工具,所以服字的本义就是使用工具,含有乘舟驾车的意思。
服字由本义使用工具引申为进行某种劳动。《论语·为政》篇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意思是,先生如果有什么事,他的弟子应该为先生效劳。服其劳,就是替先生进行某种劳动。
一般地说,进行某种劳动,应该是自愿的,而不是强迫的。服因此又引申出服从、顺从的意思。《论语·为政》篇里说,鲁哀公在国内的政治搞得不好,老百姓对他很有意见,鲁哀公对此感到很忧虑,于是就问孔子:“何为则民服?”意思是,我怎么做,老百姓才能服从我呢?孔子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意思是,把正直的人提拔起来,放在邪曲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会服从;如果把邪曲的人提拔起来,放在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不会服从。
服从的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习惯,所以服字又有了习惯、适应的意思。屈原在《楚辞·九章》里写道:“后皇嘉树,桔徕服兮。”意思是,皇天后土造就了这样美好的树木,橘树一来到这里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水土,扎下了根。服就是适应水土的意思。我们现在还把不适应环境称作水土不服,这个服也是习惯的意思。
衣裳穿在人的身上,应该是大小、长短、肥瘦正合适,也就是俗话所说的量体裁衣。所以,衣裳也叫衣服。衣服、服装的服也是适应的意思。古代,服装的种类、样式和现代是有所不同的:
第一种是胡服。我国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为了骑马的需要,经常穿短上衣、长裤子和靴子。这种服装就叫胡服。胡是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公元前325年,中原地区赵国的赵武灵王,为了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决心要在军事上进行改革。他率先在军队的服装上学习胡人,士兵们都换上了短衣、长裤,骑马射箭非常灵便。由此赵国的军事力量逐渐强大起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从此,胡服就成为汉民族服装形式的一部分,并沿用了两千多年。
第二种特殊的服装叫做品服。品服,就是根据官吏的品级,规定各种服装的颜色。品服出现于我国的隋朝,到唐朝时就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制度。唐朝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吏要穿紫色的服装,四品、五品官吏要穿大红的服装,六品、七品的官吏要穿绿色的服装,八品、九品的官吏要穿黑色的服装。军队服装的颜色历代也都有不同的规定。
第三种特殊的服装叫补服。明、清两代的官服,在前胸和后背都有用金线和彩线绣成的补子,是官员品级的标志。这种制度开始于明朝,清朝作为官服制度固定下来。根据《清朝通典》的记载,清代文官的补服上要绣上鸟类,武官的补服上要绣上兽类。
第四种特殊的服装叫丧服。丧服是在办丧事期间所穿的服装,这是按照亲属关系的远近而分别来穿的。根据《礼记》中的记载,丧服分为五等。五服反映了血统亲疏的等级。习惯上,以五服也就是五代直系血统以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