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成功焦虑”搅乱了自己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别让“成功焦虑”搅乱了自己

许多人都在寻求成功的门道,社会上各种学习班、培训班比比皆是,似乎拿到证、懂了电脑、会了英语就打开了成功之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特尔曼对800名男性进行了3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成就较大的20%与成就较小的20%之间,最明显的差别并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现代人都渴望拥有多种“硬件”,渴望用这些“硬件”来证明自己成功。由于他们对成功抱有很高的期待,一旦不能如意或落拓失意,他们就可能陷入一种欲罢不能的焦虑之中,这就是所谓的“成功焦虑”,严重的还可称为“成功焦虑症”。

从医学角度看,焦虑原本不是坏事,它可以视同为一种忧患意识,能使人警醒、催人奋进,具有进化的意义。但焦虑如果发展到极端,就成了一种心理障碍,使人充满了过度的、长久的、模糊的忧愁和担心。一般焦虑都有一定的诱因,“成功焦虑”和“成功焦虑症”的诱因,则在于流行的社会意识对所谓“成功”的片面认定与过度强化。人们耳目所及,能挣钱、香车豪宅、出人头地、富贵还乡、赢者通吃、名利双收,通通都是“成功”的代名词。当社会是一个崇尚奋斗成功,以成败论英雄的时代,在一般人眼中,人的价值就已经简单到只用金钱来衡量的地步。现代人要成功、要出人头地、要出类拔萃的愿望十分强烈,很难做到保持一颗平常心。长此以往,就逐渐让人失去了体味生命乐趣的能力,使思维迟钝,精神萎靡,内心紧张不安,这已成为现代人产生过度焦虑的重要根源。

拜尔德从小成绩很好,考上哈佛后发誓要混出个人样来,然而事实却并没有达到他的预期。

“周围的同学都有女朋友了,他还没有;好多同学都考了驾照,他考了但没通过;面临毕业,还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好工作,又没有钱买房子……”大约因为不堪现实和未来施加的过于沉重的压力,拜尔德选择了逃避。关于拜尔德的出走,有人认为他是“受名校标签所累”,也有人认为他可能心理素质较差,不能冷静对待女友分手之类的挫折。这些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更重要的因素或许还在于,拜尔德把考驾照、有好工作、买房子、交漂亮女朋友等“硬件”看得太重了,因为在现在很多人看来,一个生活在大城市的青年,就应当努力追求并如愿以偿地拥有这些“硬件”,否则他就“混”得很惨,更何况拜尔德还是一个名牌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他如果毕业之后只能白手起家从头做起,那么他就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一个没有“混出个人样来”的弃儿。

拜尔德也这样渴望拥有多种“硬件”,渴望用这些“硬件”来证明自己成功。

像拜尔德这样过度焦虑的人并不在少数,更有甚者居然受心理影响,走上了犯罪之路。

我曾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年仅15岁的乡下女孩,下决心要以最快的速度挣一笔大钱,于是绑架了亲戚家的孩子,以此勒索20万元。是什么让一个质朴的农村女孩异想天开铤而走险?“成功焦虑症”怕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你是否意识到,他们也许都得了“成功焦虑症”——渴望拥有多种“硬件”来证明自己成功的人,由于对成功抱有迫切的期待,一旦不能得偿所愿或落拓失意,就可能陷入一种欲罢不能的焦虑中。他们整天和自己眼中的“成功人士”攀比,希望找到一种成功指南走上通往出人头地之路的捷径,比其他人更风光、更成功,简直如同吸毒的人上了瘾。他们不满足于自己现有的优越条件,在焦虑中无法自拔。

当下,成功学书籍在大学的泛滥流行,折射出我们缺少更高的价值取向:当自己的努力到达自己能力极限的时候,心力交瘁,一旦看到别人比我们优秀、比我们“证”多、社交又如鱼得水就心生妒忌甚至怨恨,已经等不及成功的如约而至,而渴望马上找到成功的小技巧,让它提前到来。

毫无疑问,“成功焦虑”不但无助于成功,反而让成功成为遥不可及的梦。那么如何摆脱“成功焦虑”的陷阱呢?

为了避免“成功焦虑”对自己的心灵侵扰,必须改变那种把所谓“成功人士”渲染成时髦而伟大的时代英雄的价值导向。要培养自己实事求是的成功观念,做有远见、有耐心、从容大气的劳动者。成功虽然有一些外在的评价指标,但更多地取决于当事者的内在感受;一个人对自己的成功认可度,与他在事业上已经取得成就的大小,特别是所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寡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我们应该建立起新的评价体系,只要在自己的领域和地域,在不同层次和程度上做出成绩,就应有自己的尊严和成就感。只要踏实而负责任地走好生活的每一步,我们每个人都应被视为成功者。

总之,人应该学会享受生活,忙里偷闲,闹中取静。追求事业成功无疑应成为生活的中心之一,但它不应是生活的全部内容。在我们的时间计划表上,不该遗忘亲情、友情和爱情,也不能排斥健康的文娱、体育活动。事实证明,健康的娱乐和适度的体育锻炼以及适量的体力劳动,都能有效地缓释焦虑反应,有助于人们消除疲劳。只有抛开名利枷锁,融入亲情,走向自然,拥有健康,做生活的主人而不为生活所奴役,才能使你远离焦虑。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