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平常心”,才能悟到世间真正的快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拥有“平常心”,才能悟到世间真正的快乐

“平常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以“平常心”观不平常事,则事事平常。过于计较,过于思虑,人们就会被杂念所困,就会失去自我,成为杂念之奴。痛苦源于执着,人生要过得有意义,需要以一颗“平常心”来生活、待人、处事。

古往今来,怎样拥有一颗“平常心”,是困扰世间人的最大问题。

200多年前,纪晓岚陪乾隆皇帝出巡到东海。东海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桨动船飞,千帆竞渡。乾隆皇帝问纪晓岚:“这海中南来北往的船有多少只啊?”纪晓岚回道:“两只。”乾隆不解地追问道:“怎么只有两只?”“南来的为名,北往的为利,所以只有两只。”纪晓岚答。

纪晓岚真是一语道破天机,静观生活中的我们,不也是如此?我们大都在忙碌中度日,虽然忙的目的各不相同,但有人为名而忙,有人为利所累,有人为生计所缚。与累相伴的还有浮躁、焦灼、欲望……因此,为人最难得的是应有不为名利所诱、不为权势所惑、不为金钱所动、不为美色所迷,不为世间浮华沉沦的平常心,这样的人才堪称智者。

有这样一则故事:

有个人问一位老禅师:“禅师,你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禅师答道:“有。”

“是什么呢?”

“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休息。”

“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

“不会吧,比如,”禅师答,“有人吃饭时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有人睡觉时也总是做梦,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这就是我与很多人不同的地方。”

禅师接着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于浮华的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这是他们生活中最大的障碍,因此,他们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要知道,人只有将心灵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在这位禅师看来,一个人能明心见性,抛开杂念,将功名利禄看穿,将胜负成败看透,将毁誉得失勘破,才能达到时时无碍、处处自在的境界,从而进入“平常心”的世界。

“平常心”,是杜甫“一览众山小”的豁达,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闲适。身处现实世界中的我们,只有具备“水急难流滩底月,山高不碍白鹭飞。淡泊一切是与非,看淡一切得与失”的胸怀,才能达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淡定。如此,也便是真正拥有了“平常心”。

然而拥有“平常心”难,能保持“平常心”也并非易事。比如,当在工作中受到一些冷遇和不公正时,不少人都是心乱如麻、难以平静。而恰恰这时,能否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怀淡定地去面对,显得至关重要。

人想要真正拥有一颗“平常心”,绝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平常心”是一种经过长期“修炼”才能拥有的心态,是拿得起、放得下,是发自内心的大度与宽容,是不计得失、坦然面对失败的胸怀。

“平常心”不是用来自我安慰的,也不是拿来自嘲的。有些人遇到困难,便把“平常心”“搬来”掩饰失落,以为把“平常心”挂在嘴上,内心就平衡了,其实他的内心依然不宁静。因为他并没真正拥有“平常心”。

“平常心”也不是用来标榜的装饰品。有些人跟着时尚跑,昨天“小资”,今天“达人”,见前后左右的人都拥有“平常心”了,于是自己也标榜“拥有”了,仿佛只有这样,才显得不落伍、够品味。但这也不是“平常心”。

“平常心”是一种正确的处世原则,一份自我肯定的信心与勇气,既不会高估自己,也不会自甘堕落。在拥有了一颗“平常心”后,内心不浮躁、不焦灼,心不被欲望占满,灵魂更不会搁浅在无氧的空间里。

“平常心”是不追求物质的奢华,而把自己的追求精神和灵魂的高尚统一起来,因为在更多的时候,生活的快乐不是追求外在的浮华,而是求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所以说,要想正确地对待生活,领悟生活的真谛,体悟“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快乐,就必须去“修炼”,一个人,在世事的牵累、终日的忙碌中,要滋养心灵,这样才能拥有一颗“平常心”。人要远离刻薄和庸俗,明白什么是属于自己的,什么是不属于自己的,这样渐渐就会拥有平常心。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