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建设抛洒青春与热血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为祖国建设抛洒青春与热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杰出人物的史册中,很多人对“铁人”王进喜的名字并不陌生。王进喜是建国初期艰苦创业的大庆人中的杰出代表,是中国石油工人的光辉典范,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楷模,更是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中值得纪念的一位人物。他为我们祖国建国初期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初级阶段基础的奠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多少年来,铁人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劳动者们为祖国奉献青春和热血,抛洒热忱和激情。

时至今日,很多老一辈的人说起王进喜依然忍不住潸然泪下。

王进喜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9月,他带领的钻井队创造了当时月钻井进尺的全国最高纪录,荣获“钢铁钻井队”称号。1959年9月,王进喜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光荣出席了全国工交群英会,之后被称作“铁人”。铁人精神是对王进喜崇高精神、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体现了我国工人阶级精神风貌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结合。建国40周年之际,王进喜与雷锋、焦裕禄、史来贺、钱学森一起,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评为“建国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世纪之交,王进喜同孙中山、鲁迅、雷锋、焦裕禄、李四光、毛泽东、邓稼先、邓小平、袁隆平一起被评为“百年中国十大人物”,写入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王进喜一辈子甘当党和人民的“老黄牛”。他说:“我小时候放过牛,知道牛的脾气,牛出力最大,享受最少,我要老老实实地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

1960年2月,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玉门闯将”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于3月25日到达萨尔图车站。下了火车,他一不问吃,二不问住,先问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钻井纪录是多少,恨不得一拳头砸出一口油井来,把“贫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面对极端困难和恶劣环境,会战领导小组做出了学习毛主席《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决定。王进喜组织1205队职工认真学习“两论”。通过学习,王进喜认识到:“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困难;这矛盾,那矛盾,国家建设等油用是最主要矛盾。”1205队的钻机到了,没有吊车和拖拉机,汽车也不足。王进喜带领全队工人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人拉肩扛”,把钻机卸下来,运到萨55井井场,仅用四天时间,就把40米高的井架竖立在茫茫荒原上。井架立起来后,没有打井用的水,王进喜组织工人到附近的水泡子里破冰取水,带领大家用脸盆端、用水桶挑,硬是靠人力端水50多吨,保证了按时开钻。萨55井于4月19日胜利完钻,进尺1200米,首创五天零四小时打一口深井的纪录。

1205钻井队准备往第二口井搬家时,王进喜右腿被砸伤,但他仍在井场坚持工作。由于地层压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时发生了井喷。危急关头,王进喜不顾腿伤,扔掉拐杖,带头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最终制服了井喷。房东赵大娘看到王进喜整天领着工人没有白天黑夜地干,饭做好了也不回来吃,感慨地说:“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哪!”余秋里得知后,连声称赞大娘叫得好。在第一次油田技术座谈会上,余秋里号召四万会战工人“学铁人、做铁人,为会战立功,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五一”万人誓师大会上,王进喜成为大会战树立的第一个典型,成为大会战的一面旗帜。号召一出,群情振奋,战区迅速掀起了“学铁人、做铁人,为会战立功”的热潮。

1960年,会战指挥部召开庆祝建党39周年和大会战第一战役总结大会,突出表彰了王进喜、马德仁、段兴枝、薛国邦、朱洪昌,他们被树为大会战的“五面红旗”。“一个铁人前面走,千百个铁人跟上来。”大会战出现了“前浪滚滚后浪涌,一旗高举万旗红”的喜人局面!1960年,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连续创出了月“四开四完”、“五开五完”的好成绩,到年底,共打井19口,完成进尺21258米,接连创造了六项高纪录。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很快取得了显著成果,大庆油田首车原油外运。1960年底,大庆油田生产原油97万吨。

王进喜是吃苦耐劳的实干家,也是科学求实的典范。在科技领域,他以“识字搬山”的意志克服意想不到的困难,刻苦学习,带领工人们以创造性的劳动,取得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1961年,王进喜被任命为钻井指挥部生产二大队大队长,负责管理分布在大荒原上的12个钻井队。他经常身背干粮袋,骑着摩托车或步行,深入到各井场,调查研究,检查工作,帮助基层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当了大队长后,他深感没文化开展工作很困难,于是拜机关干部为师,抓紧一切机会学文化。他说:“我认识一个字,就像搬掉一座山。我要翻山越岭去见毛主席。”经过两年多的时间,他已经可以独立地看报、读文件、学“毛选”,甚至可以列出简单的发言提纲了。王进喜学习技术知识始终坚持学以致用。他说:“干,才是马列主义。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他带领工人们不断地从实际需要出发,搞技术革新。为提高钻井速度,他和工人改革游动滑车;为打好高压易喷井,他带领工人研究改进泥浆泵;为提高钻井质量,他和科技人员一起研制成功控制井斜的“填满式钻井法”;他还在多年的钻井工作中摸索出一套高超的“钻井绝技”,能根据井下声音判断钻头磨损情况。他对待工作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经常向工人强调:“干工作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要经得起子孙万代的检查。”1961年春,部分井队为了追求速度,产生了忽视质量的苗头,连王进喜带过的1205队也打斜了一口井。为了扭转这种局面,4月19日,油田召开千人大会,对钻井质量问题提出严肃批评,这个日子被人们称为“难忘的四一九”。事后,已担任大队长的王进喜带头背水泥,把超过规定斜度的井填掉了。他说:“我们要让后人知道,我们填掉的不光是一口井,还填掉了低水平、老毛病和坏作风。”

1964年底,王进喜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出席大会并代表工人作了《用革命精神建好油田》的发言,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从北京回来后,他功高不自傲,依然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他说:“我是个普通工人,没啥本事,就是为国家打了几口井,一切成绩和荣誉,都是党和人民的,我自己的小本本上只能记差距。”他一边参加劳动一边听取群众意见,解决工人的实际问题,成为大家的知心朋友。

王进喜对工人和家属关怀备至,对自己和家人却严格要求。他看到天冷时工服不保暖,工人挨冻,就到缝补厂建议把棉工裤后腰加高加厚,给工人做皮背心和皮护膝。钻井生产、生活特别是住房、吃粮面临困难时,他利用工余时间带领职工和家属开荒种地、烧砖、割苇,盖“干打垒”住房,让工人和家属“吃饱肚子去会战”,“回来有个窝”。大队驻地离市镇比较远,工人和家属买粮、邮信、看病都不方便,他又带领工人家属想方设法办起了商店、粮店、邮局、豆腐坊、卫生所等,建起了设施比较齐全的生活基地。钻工子女没处上学,整天在荒原上玩耍,他带领人们在大队机关附近支起一顶帐篷,建起了大队级第一所小学——帐篷小学。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王进喜,把这所小学命名为“铁人小学”。王进喜家是个大家庭,为了维持全家生计,王进喜让老母亲管账,精打细算过日子。会战工委和各级党组织都想尽办法对困难职工给予补助,像王进喜这样的情况可以享受每月30元的“长期补助”,但王进喜自己从来不花,他把这些钱都补助给了困难职工。大队派人给他家送去猪肉和面粉,他都一律拒收。工人们想把他家铺炕用的苇草换成席子,他老母亲也不让。他患有严重的关节炎,上级为照顾他,给他配了一台威力斯吉普车。王进喜自己很少坐,而是用它来给井队送料、送粮、送菜,拉职工看病,完全成了公用车。他的老母亲病了,是他的大儿子用自行车推着去的卫生所。与他的爱人同期来油田的家属多数已转成正式职工,他的爱人却一直是家属,在队里烧锅炉、喂猪。他甘当党和人民的“老黄牛”,为人们树立了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公仆形象。

因为常年劳累、饮食不规律,王进喜得了严重的胃病,经常疼得不能入睡。可他说:“为了拿下大油田,我宁可少活20年!”正是这种铁人精神,正是这种为国忘我的劳动,使得大庆油田很快建成,使我国摘掉了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

1970年,王进喜因医治无效不幸病逝,享年47岁。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等以及中组部、石油工业部、黑龙江省的领导,大庆油田、玉门油田的干部、群众来向“铁人”告别。王进喜的骨灰被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新闻媒体纷纷报道了“铁人”王进喜逝世的消息和他的英雄事迹。1972年,《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刊发了长篇通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高度评价了王进喜伟大而光荣的一生。大庆油田做出了“向铁人王进喜同志学习的决定”。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优越工作条件可以说比建国初期强百倍,我们更应该学习“铁人”精神,继承“铁人”遗志,把他未竟的事业进行到底!

那么,什么是“铁人”精神呢?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为国分忧、艰苦创业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是“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是“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铁人”精神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铁人”王进喜尽管只是一个先进人物的代表,但他体现出的这种“铁人”精神是一面旗帜,一种力量,凸显了坚韧不拔地创业的勇气,体现出我们中华儿女不畏困难、为国家抛洒青春与热血的民族气概。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