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明世事,反求诸躬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洞明世事,反求诸躬

任何一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以及任何一个生物,从本能上来看,总是趋吉避凶的。因此,我没怪罪任何人,包括打过我的人。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由于我度量特别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诸躬。假如我处在别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动不见得会比别人好。

——季羡林

所谓的“洞明世事,反求诸躬”意思是说,因为能把世上的事情看得清楚透彻,所以在要求别人做某事的时候,首先要想自己能否做到。简而言之,就是要求人们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季老之所以对此深有感触,是因为他从特殊年代走来。季老在《牛棚杂忆》这本书中,叙写了其人生最艰难的岁月,不仅写出了“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更把精神上、肉体上的折磨表述得淋漓尽致。

在“文化大革命”之后,季老不仅重新被恢复职位,还一直做到北大副校长,并在日后过程中,声名日隆,上到主席总理,下到草根民众,都对季老敬佩有加。如果说,这时的季老拥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能量,也毫不为过。

然而,季老并没有因此去打击报复那些伤害过他的人,至于为什么,季老说得也很明白:“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由于我度量特别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诸躬。”可以说,洞明世事,反求诸躬不但是一种道德素养的体现,还是一种生存智慧。没有这样的见识和认识,就无法做到公正,无法得到众人的尊敬,也就无法取得成功。

昆阳之战结束后,刘秀亲自率军进入河北,祭遵被任命为军市令,主要负责纠察军纪,此人秉公执法,做事严谨,对违法者一律严惩。

有一次,一位刘秀最宠信的贴身侍者做了违背军法的事情,罪行论律该斩。祭遵铁面无,根据律条将那位违法的侍者处死了。刘秀得知此事后,非常愤怒,下令把祭遵抓起来治罪。

这时,主簿陈副上前劝阻说道:“您不是总想整顿军队的纪律吗?现在祭遵执法公平公正,不徇私情,他的作风完全可以保证军令的贯彻执行。”

刘秀认为陈副说的话有道理,再三考虑后,决定赦免祭遵,不仅如此,刘秀还把祭遵升为刺奸将军。他为了表示对祭遵严明执法的支持,当众告诫其他将领说:“你们千万要防备祭遵啊,我的贴身侍卫犯法他都毫不留情,将其正法,对你们他更会秉公处理的。”

没过多久,刘秀再拜祭遵为偏将军,平定河北的战争结束后,刘秀论功行赏,封祭遵为列侯。

祭遵之所以能够被刘秀重视,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是因为他奖罚严明,公正无私,统御有术,驾驭有方,他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只有军纪严明才能使敌人无洞可钻。

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别人和自己,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是极高的素养。对于一个社会来说,这是极大的人道和公正。

战国时期,魏国将领吴起出任西河太守的时候,能与最下层的士兵同衣同食,睡觉时不铺软席,行军时不乘车骑马,亲自包扎携带军粮,与官兵共同分担劳苦。

有一次,一个士卒长了脓疮,吴起见状,二话没说,便为他吮吸脓汁。这个士卒的母亲听说后为儿子大哭。有人问她说:“你儿子不过是个士卒,而将军亲口为他吮吸脓疮,你为什么还哭呢?”

这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只因过去吴公曾为我儿的父亲吮伤,他父亲因此在作战中奋勇直前而不后退,结果就战死在沙场。如今吴公又为他的儿子吮伤,我不知道他又会战死在哪里,所以我才为他哭。”魏文侯因吴起用兵廉洁公正,深得士卒拥护,让他镇守西河地区。在此期间,吴起与诸侯大战共计七十六次,而取得全胜的就有六十四次,堪称是“常胜将军”。

吴起把爱兵问题作为治军的关键,不仅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做到了与士卒同甘共苦,而且能够体察兵情,真心关爱士兵,身居将帅高位,竟亲自为其吮伤,这已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正因为吴起能够做到“视兵如爱子”,所以他训练出来的士兵都具有奋勇杀敌的精神,这正是征战取胜的关键。

充分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去实行民主法治,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功高,功德圆满而不居功自傲,不依仗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私利,不以名利之心诱导人民,处处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体现的是集体主义的道德风范,这正是我们道德实践的楷模。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