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全是我师》是什么意思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三人行,全是我师

善者是我师

不善者亦我师

三人全是我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是孔子一句流传甚广的名言。几千年来,孔夫子的格言都被视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千古不易的至理名言。要说起孔夫子对中国历史、政治和文化的影响来,确实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五四”以来,儒学又被看成了中国落后的罪魁,鞭挞唯恐稍迟。虽有如梁漱溟者提倡“新儒学”以维护之,终难挡大势之趋。但孔老夫子的一些经典格言还是被“批判地继承”了下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是其中之一。至于对孔夫子和儒学的重新认识,那已是近年的事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说的是不但要善于从别人的成功里吸取营养,还要善于从别人的失败中领取教训。但这个“必有”是多少?是一人,二人,抑或三人?句中没有明言。既然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何妨将“必有”改为“全是”?能同行者多与自己有某方面的共同点。古语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自己是鸿儒,谈笑往来才无白丁。因此,视同行三人全为师,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善于批判别人的缺点,才是自身应具备的优良素质。

持“三人行全是我师”的观点,不会漏掉其中任何一人。否则,视一人为师则遗漏二人,视二人为师也遗漏一人。不论是吸取营养还是领取教训,有所遗漏岂不于己不利?西方管理学讲,只有无用的管理者,没有无用的人才——就连被视为垃圾者,也是被放置错了位置的人才。这个观点,对我们岂不是大有裨益?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数学天才陈景润,为人则性格孤僻,落落寡合;为师则“茶壶里的汤圆——倒不出来”,不是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如果硬要把他放到工厂当技术人员,或者让他死守教师岗位,肯定也会是一个不称职的庸人。善于发现每一个人的闪光点,吸取之;善于领取每一个人失败的教训,规避之,这正是“三人行,全是我师”的精髓。而我们的领导工作者、管理工作者,尤其需要具备“把每一个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的能力和见识。

此外,优点和缺点其实也具有相对性。此一时,彼一时,环境和时机的不同,表现也不同。西施捧心的病态美,若东施效颦则使人恶心。观春秋之历史,后世之人无不讥宋襄公之“仁”;但刘备以襄公之“仁”,终得“人和”,遂成就蜀汉之基业。无它,就是这个道理。相反的例子不是也有很多吗?同时,看优缺点的角度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判断,不能完全以主观、个人好恶,甚至一般的社会评价标准轻易地肯定或否定一个人,那会失之偏颇。

韩愈《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人也知如此,难道今人反不及也?是故,只能“三人行,全是我师”,需有博大之胸怀;能“择其善”和“择其不善”,需有敏锐的分辨力;能将人才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尤其是管理者的必备素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也是《师说》的重点。能身体力行“三人行,全是我师”者,必能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功效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