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泰斗陈遵妫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天文学泰斗陈遵妫

陈遵妫是我国现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1901年出生,童年在家乡读私塾。少年时代为跟随在京城谋事的父亲,到北京师大附中读书。学生时代的陈遵妫喜好运动,甚至很调皮,有时还搞点恶作剧,很惹老师生气。但是他很聪明,成绩也很好,老师又拿他没办法。

陈遵妫喜欢读书,但讨厌当书呆子。当时,他深受福建同乡严复科学救国思想的影响,决意奋发图强,以科技振兴中国。1921年他20岁时,考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院,主修数学。

陈遵妫在日本留学期间,就注意到日本明治维新后大力抓教育、科学,使日本变成强国的经验。他决心往这方面努力,使祖国强盛起来。他与中国同学组织合一社,宣扬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观,相约日后以所学报效祖国。

那是有一年暑假,陈遵妫先生从日本回国探亲,在火车上偶然遇到父亲的挚友高鲁先生。高鲁先生是个天文学家,当时担任北京中央观象台台长。他与陈遵妫交谈之后,建议这个刚20出头的青年把数学和天文学结合起来,将来从事天文学研究。

高鲁先生还特别安排陈遵妫到中央观象台做天文观察实习,并且送给他一本书《图解天文学》做纪念。而这就成了陈遵妫先生此后一生从事天文学研究的启始萌芽。

留学日本五年之后,陈遵妫先生在1926年学成归国,先后在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保定河北省立农学院做教授。同时,他还在中央观象台兼职,负责历书编算工作。

1928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在南京紫金山成立,陈遵妫先生被聘为该所专任研究员,并兼该所算学组主任。于是,他正式进入中国天文学界,开始了他六十余年漫长的天文学生涯。

1937年,陈遵妫先生偶然收到日本天文学家、京都大学花山天文台台长山本一清教授的来信,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委托山本主持收集中国古代天文学史料,希望中国天文研究所予以帮助。

陈遵妫先生读信之后非常生气,收集中国古代天文史料,为什么要找日本人来做。从那时起,陈遵妫先生便开始收集史料。他花了两年多时间,编写出了《中国天文发达史》,准备交商务印书馆出版。

不幸由于战乱,书稿遗失,陈遵妫的第一本中国天文学史著作终于未能问世。而且,他的妻子和三个孩子也在这场战争中不幸全部遇难。但是,越是在这种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越能激发他报国的满腔热血。即使是在颠沛流离的转战途中,他也不忘进行科学探测和研究。

1938年,陈遵妫参与筹建了昆明天文台,这是当时国家最为重要的天文观测设施之一。1942年,他随研究组到贵阳考察日蚀。1944年,又参加甘肃临洮日食观测队,负责编辑观测资料,并用变星仪拍摄造父变星,为我国现代天文学研究工作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和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研究院搬回南京。陈遵妫先生受命担任天文研究所代理所长。他还出任中国天文学会总秘书长、理事长,国立编译馆天文学名词委员会委员,中国天文学会变星委员会委员,中国日食观测委员会委员,以及《宇宙》杂志主编。这一杂志为宣传近代天文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我国科技界很有影响。

当时国民政府为表彰陈遵妫抗战期间公而忘私的丰功伟绩,颁发给他一枚胜利勋章。可是,陈遵妫先生对国民党政府的贪污腐败深恶痛绝,所以新中国成立,他感到由衷的高兴,欣然担任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并兼任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台长,积极参加新中国的科学建设事业。

1955年,中国科学院的竺可祯和吴有训两位副院长,把陈遵妫先生从南京邀请到北京,把创建我国第一座天文馆的重任交给了陈遵妫。“天文馆”这个名称是陈遵妫提出的。在国外,具有天象仪的单位名为“天象馆”,它仅起天文电影院的单一作用。

陈遵妫考虑到我国的国情,特别是天文科学比较落后,人民大众天文知识很少,应该要把天文馆办成为既有研究,又有普及的单位,重点放在人才的培养上。天文馆筹建组的同志一致同意了陈遵妫的看法。因此,新成立的“北京天文馆”,以天象厅为中心,配有天文观测台、气象台、天文展览厅和演讲厅,并没有物理实验室与光学车间等。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建设,1957年9月29日,新中国第一座天文馆北京天文馆正式开馆。北京天文馆的成立,成为当时国内外的重大新闻,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参观者,为天文科学的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6年底,陈遵妫率领中国天文考察团,赴前苏联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等地考察苏联天文馆。他认为,我国这么大的国家一直靠翻译国外天文年历为己用是个耻辱,编纂出版天文年历,不仅是出于天文学的需要,而且对国计民生、国防建设等都大有用途。为了我国独立编算历书,他曾四处奔走呼吁,并且做了长期不懈的努力。1964年,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一年,紫金山天文台历算组编算出了1969年《中国天文年历》。这标志着我国依赖“洋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此后,每年都编算出版《中国天文年历》。

陈遵妫又陆续出版了《流星论》《天文学概论》《宇宙壮观》《恒星图表》《大学天文学》《日食简说》《天文学家名人传》《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清代天文仪器解说》等30余种著作或译著。另外还有百余篇在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

陈遵妫先生为人正直爽朗,待人热情。他还特别关心年轻科技工作者的发展,关心青少年天文爱好者的成长。在他的家里常有客人中,其中不少是研究生与中学生。人们向他请教,请他给予业务指导,他都乐意承担。即便是耄耋之年,走路不便,但他总是送客人到大门口。老一代科学家的平易近人,热情礼貌,给拜访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遵妫在晚年,努力赶写回忆录,并编了一本天文学辞典,写了许多天文研究论文。他日夜奋斗,终于完成了他的心愿。同时,他仍经常到北京天文馆,关心天文馆的建设,向年轻的天文工作者传授天文知识和工作经验,为我国天文科学发展贡献毕生心血。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