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努力半天结果不好-做到问心无愧,结果自然不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7 害怕努力半天结果不好

→做到问心无愧,结果自然不坏

有人说,做事情的目的就是追求结果,如果达不到预想的结果,过程再完美,也没有意义。正如一句古语:“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刘邦虽曾受“鸿门宴”之难,亦曾折服于项羽,但最终成就了汉王朝的基业。谁人不说刘邦是一代帝王呢?

这些百年流传下来的俗语和事实,无一不是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重要的是结果,而做事的过程作为一种形式,完全可以忽略。在当今竞争越发激烈的时代,也更推崇结果,过程似乎成了附属。

所以,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过于看重结果,上没上重点中学,考没考上大学,找没找到好工作,有没有一个好配偶,挣没挣到大钱,等等这些,都是人们非常在意的一种“结果”。没有好的结果,人就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没价值、没意义。所以,他们害怕自己努力半天,结果却不好。

然而,果真做事情只看结果就行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太过于看重结果会失掉过程中的体会与感悟,而且常常因为人们过于看重结果,最终导致失败后一蹶不振。正如运动心理学家约翰·艾略特在他的《超越成功》一书中所说:“没有什么比它更阻碍取得成功所必需的专注,它就是过于担心结果。”

所以,我认为,体验生命的过程,做到问心无愧就好,没有必要过于看重结果,太看重结果就会处于悲观的情绪之中。所谓的成功与失败并不那么重要,都只是一场体验而已,最终拥有快乐的体验才是勇者和最大的赢家。

世界著名的走钢索人卡尔·华伦达几乎每一次表演都非常成功。但是1978年他在波多黎各首府圣胡安市闹区表演时,从75英尺高的钢索上掉下来摔死了,令人不可思议。

后来,也是走钢索名人的华伦达太太说出了原因。因为那次有个重要的人士到场,是一场十分重要的表演,他在赛前不断地说:“我一定不能失败,我一定要成功。”然而就在他“一定要成功”的念叨中,他却没有获得成功。

这个事件不仅仅成为轰动一时的事件,也成为心理学家手中最著名的实例。奥地利的心理学家雷蒙·阿隆是一位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有影响力的学者,他根据“华伦达事件”提出了“目的颤抖”的心理学概念。

阿隆用来论证这个心理学概念的试验非常简单:在给小小的绣花针引线的时候,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手抖动得越厉害,线越不容易引入。阿隆简洁明了地概括为,“目的性越强,越不容易成功。”

在实验课上,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想把液体灌入一个细颈瓶,你手能够拿得很稳,然后去贯彻你的意图。这时候,不知为什么,你的手却颤抖起来。在足球场上,你越是想进球,你的脚越是不听你的命令。越是想考出高分的科目,越是想亲近的异性,往往都因为目的性过于强烈,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遥远梦想。

所以,如果太看重结果,结果会成为束缚手脚的沉重负担,你每前进一步,巨大的牵累与莫名的恐惧就赶来羁绊你的手脚。如此,你将如何去约见那个成功的自我呢?

我们必须明白,人生,其实就是一个“过程”,不能太看重结果。攀登黄山,如果直接乘索道到山顶,你就放弃了观赏诸多此有别无的景点;观赏戏剧,如果你直接越过剧情只看结局,会“得不偿失”,因为少了跌宕起伏的情节,戏剧就变得索然寡味;解析方程,如果你直接跳过步骤写出答案,便失去了只可意会而无法言传的推理演算的快乐。

人们之所以会觉得越活越没意思,其实问题就在于过多地苛求结果,对人生的期望值太高,不断产生挫败感,从而对生活失去了热情。诗人闻一多先生曾要求自己只问耕耘,不求收获。这样的想法是极富哲理的,如果老想收获,没有把自己放在一棵小草、一滴水的位置,往往是顾此失彼,或顾彼失此,就会放弃耕耘,以至于造成人生的许多不幸。唯有不求收获,淡泊名利,不在乎结果而注重过程,才能不断地默默地去耕耘,才会不断有新的收获。

而且,不苛求结果的人,可以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不怕吃多大的苦,受多少的累,都能坦然面对,怡然自得,心境如水。因为,在他们看来,无论什么事情,不管结果如何,只要自己亲自经历了,参与了,付出了,就已经“享受”了,就已知足了。至于结果怎样,那是别人评价和看待的事,自己不感兴趣。

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一个过程,人不一定能改变环境,但是可以完善自己,只要你总是耕耘,总是努力,好好地去体验人生过程,总会有好的结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