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的《诫子书》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的《诫子书》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同时,诸葛亮还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他在教育孩子时,非常注重对孩子品行的培养。

诸葛亮只有一个儿子,名叫诸葛瞻,从小机敏聪慧,深得诸葛亮的喜爱,因而也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他在给哥哥诸葛瑾的信中,还特意说起自己的儿子:“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正器耳。”意思是说,他很担心儿子过早地聪慧外露,容易自满,反而难成大器。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重,他对自己年仅八岁的儿子十分不放心。临终前,他给儿子写了一封家书,就是著名的《诫子书》。其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意思是告诫儿子:君子的行为操守,是在宁静中提高自身修养的,是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的。不恬静寡欲,就不能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就无法达成远大的目标。所以,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缺乏志向就不能学有所成,放纵懒惰就不能振奋精神,急进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在诸葛亮的教导下,诸葛瞻后来也成为蜀汉的一名忠诚之士,像他的父亲一样,为蜀汉建功立业。

<<<家教家风感悟

诸葛亮的《诫子书》饱含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这种爱在某种意义上也饱含了家庭教育的智慧。通过理性、严谨的文字,诸葛亮劝勉儿子要立志勤学、节俭修身,在今天来看,仍会给父母们以很大的启示。也正因为诸葛亮从小对儿子诸葛瞻的悉心教诲,虽然诸葛瞻在才华和水平上不及自己的父亲,但后来在国家面临危急存亡的时刻,他能够挺身而出,为保卫国家不惜献出生命。因此也有人评价诸葛瞻“智谋虽不扶危主,忠义真堪继武侯”。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几乎要什么父母都会竭力满足,这就导致孩子认为获得什么都是轻而易举的。久而久之,就可能会令孩子变得懒惰依赖、挥霍无度。

勤劳、节俭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更是一个孩子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从小培养孩子的这些品德,对孩子将来的人生将大有好处。

1.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要想将孩子培养成一个勤奋、节俭的人,父母就要在平时多多引导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多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如洗手绢、洗袜子等;还可以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家务,如擦桌子、倒垃圾、擦地等。让孩子学着做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既能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又能避免孩子养成懒惰、依赖的习惯。

另外,不论吃饭还是穿衣,父母都尽可能做到节俭,避免浪费,为孩子做个好榜样。如果衣服旧了,也不要随意扔掉,可以教孩子把旧衣服洗干净后,捐给贫困地区,不但避免了浪费,还培养了孩子的爱心。

2.引导孩子学会花钱

孩子的消费行为是由被动行为逐渐变成主动行为的,如果父母引导得好,可以让孩子学会正确消费,养成节俭的美德。

从孩子能认识钱开始,父母就可以适当教孩子怎样买东西了,比如买东西时,教孩子怎样买会更省钱,如何选择物有所值的商品,等等,避免盲目消费。

每周也可以让孩子“当一次家”,将当日家里的消费都一一记账,并和孩子讨论一下哪些物品物有所值、哪些物品属于冲动消费,引导孩子学会理财,培养节俭的好品质。

3.正确引导孩子的攀比之心

孩子的攀比心往往产生于与其他人的攀比之中,比如与其他孩子比吃、比穿等。为避免孩子产生这种心理,父母应积极引导孩子从社会价值而不是个人价值方面去与他人比较,让孩子与别人比一比个人在社会中做出的贡献,而不是只看到自己的好处。比如,引导孩子拿自己的学业成绩、对班级贡献的大小等方面的成绩来与其他人比较。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