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有的事用力不够,有的事用力过猛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9.避免有的事用力不够,有的事用力过猛

任某公司行政经理的一位新加坡女士,发给全体员工这样一封电子邮件:

“亲爱的全体员工,厨房冰箱里摆放的饼干被拆了封,并少了一半。请各位注意,冰箱里摆的是私人饼干。供员工下午茶时间食用的饼干摆放在茶具柜的右下侧。谢谢合作。”

老实说,这样一封邮件夹在一堆语速匆匆、公事公办的商务邮件中,备感亲切,紧张的神经可以略作休憩,似乎闻到下午茶的香气。但是然后就让人觉得不是滋味:公司里中国员工占绝大多数,有谁会闲来无事,“偷”吃那几块私人饼干呢?

其实同类的事还有很多。她还发过这样的邮件:会议室里的幻灯片投影机哪去了?冰箱里有个三明治已经腐烂了,散发着不愉悦的气味,请主人速来处理,等等。

如果这些小邮件还显得乖巧可爱,那每天早上她虎着脸站在门口监督打卡时的样子可就不敢恭维了。做业务,加班是家常便饭,整夜不归也算正常,最痛苦的是第二天早上9点还要准时跑来打卡。当然,你可以申请加班,但是要填表,交老板批,再送交新加坡女士。完成这个程序,大概至少提前一天申请。既然这么烦琐,一般人就想,还是算了吧,自认倒霉。

最有趣的是,在饼干被窃的第二天,那个“偷”饼干的贼居然自首了。自首者在回复中忏悔道:“我不知道冰箱里的饼干是私人饼干。昨天早上没吃早饭,不小心吃了一半,抱歉。”是中国公司的大老板。

不久,新加坡女士离开了公司。

那些在职场上办事效率高,深得上司赏识信任的成功人士都很清楚这样一点:工作需要分清主次,先做最重要的事情,把宝贵的时间用在最有“生产力”的地方,而不是整天纠缠在饼干和打卡上。

其实,仔细想一想就会觉得,这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秘诀,但是大部分人在实际工作中却会忽略这样一个原则。他们总是会本末倒置,先做较不重要的,却搁置了最重要的,或者根本就混在一起,不知从何做起。

在如今越来越复杂与紧凑的工作步调中,我们每天面对着大大小小、纷繁复杂的事情,如何分清主次,把时间用在最有价值的地方呢?我们可以参考以下两个判断标准:

首先,明白你必须做什么。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这件事是否必须做,二是这件事是否必须由我做。在北美公司工作的人,第一件要学习的企业文化就是“时间就是效率”。一个在加拿大留学的中国学生在博客里写道:“在加拿大,从小朋友,到退休的老人,几乎人手一本小册子,我叫它schedule(日程表)。这种小册子是按年发行的,每天一本,还兼具有通信录和账本等多种用途。在中国也有很多人用这个,但更多的人还是用自己的大脑来安排工作,或是有什么要紧的事情就随手写在一张纸上而已。”在北美的大小书店里,各种各样的schedule琳琅满目地被摆放在最醒目的位置,供购买者根据自己的喜好而随意挑选。

一个人对于当天或者是目前要做的事情必须有一个主次分工:对于必须是自己去做的事情,要优先提上日程;而对于非做不可,但并非一定要自己去做的事情,可以委派别人去做,自己只负责督促即可。

其次,知道什么能带来最高的回报。

巴莱托定律告诉我们:应该用80%的时间做能带来最高回报的事情,而用20%的时间做其他事情。

所谓“最高回报”的事情,是指符合“目标要求”或自己比别人效率高的事情。最高回报的地方,也就是最有生产力的地方。这要求人们必须辩证地看待“勤奋”。虽然说“业精于勤荒于嬉”,但是对于“勤”,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过去,人们将“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孜孜不倦精神视为勤奋的标准,但在快节奏高效率的信息时代,勤奋则需要新的定义,社会只承认有效劳动。勤要勤在点子上(最有生产力的地方),这就是当今时代“勤”的特点。

前些年,日本大多数企业家还把下班后加班加点的人视为最好的员工,如今却不一定了。他们认为一个员工靠加班加点来完成工作,说明他很可能不具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能力,工作效率低下。

再次,还要找到什么可以带给自己最大的满足感。

最高回报的事情,并非都能给自己最大的满足感,均衡,才有和谐满足。因此,无论地位如何,都要把时间分配到令人满足和快乐的事情上,这样,工作才是有趣的,而且能保持对工作的热情。

通过以上“三层过滤”,事情的轻重缓急很清楚了,然后,以事情的重要程度分出先后顺序,并坚持按这个原则去做。不久后,就会发现坚持按照这个原则去做事已不再令人厌烦,因为,此时你已把按照事件的重要程度做事当成了一种习惯。而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一旦养成了主次分明的好习惯,你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工作节奏不再像以前那样紊乱,效率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低下了。

过来人的点拨

只要能把事情按照主次分别排列出来,并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做事,就可以提高时间利用率。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