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对工作应该“较真”到什么程度
经过研究决定,一家咨询服务公司准备开发一套立足中国本土的、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培训教材。为确保万无一失,总经理还高薪挖来了业内高手汪苹,任命她为全权负责人。
然而,汪苹的表现却让他大失所望。原来,汪苹是个完美主义者,有时甚至达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比如需要一个数据,本来打个电话查询一下就可以了,她却非要派人到实地调查。另外,汪苹缺乏合作精神和容人之量,两个新招来的策划编辑被她气跑了,五个老员工也对她意见极大,公司里火药味极浓。
总经理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私下里找她谈了好几次,劝她以公司为重;培训材料嘛,差不多就行了,又不是字典;还让她发扬风格,多与下属沟通。汪苹答应得很好,但是一到工作中,她就把总经理的话忘到了九霄云外,依旧我行我素。
为此,总经理召开了一次全体会议,强调形势逼人,委婉地敦促汪苹提高效率,搞好人际关系。汪苹却认定自己的辛苦没得到肯定,伤了自尊,当即如同火山爆发,拍案而起,还把茶杯摔了,话里话外把公司形容成了一个没有人性的冷血公司……
这使总经理威信扫地。但考虑到汪苹确实是行业内少有的人才,总经理最终决定,让她暂时停职反省,不久后再给她“平反昭雪”。为此总经理还专门找了一个能说会道的副总专门和她谈话,但她哪里受得了如此“屈辱”,第二天便离开了公司。
在职场中,像汪苹这样眼里揉不进沙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或许真的很优秀,某些方面也真的值得我们敬佩,但是在纷繁琐碎的世事中,我们真的有必要每件事情都保持绝对的清醒吗?我们真的有必要对每件事情都精益求精吗?更有甚者,某些人某些事的失败,只是因为看到了不该看的事、说了一句无心的话……和汪苹相比,他们岂不是更冤枉、更不值?也许,我们真的应该用一种复杂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个世界。
孔子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无论是谁,如果沦落到了没有朋友的地步,都是一种悲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练就一双明察秋毫的慧眼,但是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难得糊涂一把。否则,雪亮的眼睛非但于你的生活和事业无益,反而会招致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美国哈佛大学的罗宾森教授曾说:“受自尊心影响,人们总是习惯使用‘我的’这两个字,比如我的房子、我的车、我的狗、我的国家、我的上帝,等等。但是人们不喜欢说我的表不准、我的车子太破旧、我的素质太低,等等,更讨厌别人纠正我们说过的一些常识性错误。我们宁愿相信我们以往惯于相信的事情,如果我们相信的事情遭到了怀疑,我们就会找借口为自己辩护。”
罗宾森还说:“人们有时候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他错了,他就会很恼火,更加固执己见。人们有时候也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如果有人不同意他的想法,不仅反对无效,反而会使他更加全心全意地去维护自己的信念。这倒不是因为那些想法本身有多么珍贵,而是因为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
有时候,对于职场人而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一种必要的明哲保身之道。如果眼里丝毫不揉沙子,尤其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不依不饶、吹毛求疵,到头来无疑是自讨苦吃。可以说,职场中要达到这样的辩证统一:一方面“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一方面要“难得糊涂”。具体来说,怎样把握好清晰和糊涂的界限呢?
◆正事聪明,小事糊涂。正事有两种:一种是公司的正事,如本职工作、领导交办、公司目标等;一种是自己的正事,如合同、薪水、待遇、升迁,等等。对这些事都要清楚些。除此之外的事,可算是些小事,可以糊涂些。
◆会上聪明,会下糊涂。开会属于正式场合,每个人的言论都要有记录,所以要清楚些,一定要想好了再说,表态要明确;会下属于自由言论,言论可以糊涂些,不要轻易表态。
◆工作聪明,关系糊涂。对自己的工作一定要清楚,丁是丁,卯是卯,不能含糊,“大概、可能、好像”尽量不要说;处理人际关系上,变数很大,非常微妙,还是做和事佬、少表态,不背后议论他人,难得糊涂些比较好。
◆班上聪明,班下糊涂。上班多办正事,尽可能保持清醒头脑;下班则言论放开,同事小酌时话语偏多,要多糊涂些为好。
◆“想好了”聪明,“未想好”糊涂。职场上会遇到许多事,对已经经深思熟虑、想好的事,可表现得聪明些,提出自己的、有独特见解的意见和建议来;对突发的时间、自己拿捏不准的事情,要表现得糊涂些,不要轻易表态,等想好了后再提出自己的意见来。
◆异性之间聪明,同性之间糊涂。男女糊涂,职场大忌,想要在公司发展,就要注意跟异性的关系要清清楚楚,以避免因小失大。而同性之间,彼此容易排斥和嫉妒,这方面不妨糊涂些。
过来人的点拨
工作应该认真,但是过于认真,就成了较真,成了工作的障碍。要懂得什么事情该严格,什么事情该宽松。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