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公德心:个人立身之本,国家发展之重
个人立身之本,国家发展之重
公德是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常识和准则,它是反映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外在表现。公德涵盖的范围太广,我们无法对它做出一个切实的、详尽的解释。公德一词我们常听常见,但是真正能做到恪守公德的人却很少,季羡林先生认为,有公德是人性之本,应时刻以公德要求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公德是立身之本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兴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每时每刻都在冲击着社会的传统道德。在《季羡林谈公德》中,季羡林先生提到不知什么是公德、不遵守公德的人,都是在给自己的脸上抹黑。养成优秀的道德质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好的公德,才能有所作为,立足于社会。
季羡林先生曾经讲过一个关于公德的小故事:有一个到外地旅游的小孩子,在周围的人踏着草坪与雕塑合影的时候,他没有那么做,而是上前去劝阻他们的行为;在周围的人因为附近没有垃圾桶而随意乱丢垃圾时,他紧紧地攥着手里的垃圾,还捡起了其他人丢的垃圾。他的爸爸妈妈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时,他回答道:“在公共场所要遵守公德,何况是在旅游景区。遵守公德是要从小培养的一种习惯,他们大人一时忘了,但是我没有忘,就要提醒他们遵守公德。”
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曾经说过:爱是美德的种子。培育一颗遵守公德的“爱”的种子,于自身、于他人都不无裨益。正如季老所言,公德心体现了人性的本质,无论何时也不会泯灭。公德之心可能会“缺失”,但绝不会消失。
恪守公德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了社会独自生存。而在社会里,恪守公德,更多地是给别人带来方便,减少麻烦,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季羡林先生住在北大燕园最北部,与圆明园只隔一条街,门前有一大片清塘,绿树环绕,环境甚好。地方虽然偏远,少有人来,但学校还是安上了十几个木制长椅,方便居住在这里的人纳凉。可是后来,这里清晨和黄昏都坐满了附近学校或是外地的游人。与人共享美景本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但随着到访者的增加,这里的环境也开始变差。季先生去湖边木椅上小坐的时候,发现木椅前和地上布满了瓜子皮、烟头和各色垃圾,连吃剩的饭盒和水果皮都时常出现,让人无法再在那里坐下去。后来,季先生只得自己带着塑料袋和竹夹子去捡垃圾。实际上,捡垃圾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好捡,有的却需要费很大的力气,时常累得一身臭汗回家。季先生说:“这样一个人间仙境,能吸引外边的人来,我们这里的居民,谁也不会反对,有时还会窃喜……环境被破坏了,我们也有责任去维护。只不过他们的行为确有不妥和错误之处……”
一次不守公德对个人可能没有什么影响,但对于别人而言却是极大的不尊重。恪守公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勿以公德小而不为”,尊重他人的同时也尊重自己。
国家发展需要公德
季羡林先生曾说,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我们英勇善战,能以弱胜强,如果国民素质和公德心低下,那国家的软实力就不强,更谈不上真正的强大。国家的发展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提高,在公德和精神层面必须同样发展。拿“随地吐痰”这件事来说,近几年来,国际旅游之风兴起,出国旅游的人士也越来越多。国外的许多景区都用英文写上了注意事项,有些地方的景区甚至用中文标注了“请勿随地吐痰”的标语,针对的就是中国游客的行为。这种事情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先有不顾国格、不遵守公共道德的人在国外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才会被人用中文明确标示。
季羡林先生认为,治理不守公德这样的顽症,可以参考“严惩重罚”的方法。在此之前,要先对国民进行耐心的教育,其次由国家机关大力支持。公德心可以反映一个人的道德素质,更能反映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状态,若是人人都不守公德,那国家何谈发展强大呢。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