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西方不亮时,看东方
西方不亮时,看东方
现代社会有些青年人过分推崇西方的文化观念与生活方式。然而季老认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西方文化虽然也有部分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更值得深入地了解和研究。正所谓“西方不亮,东方亮”,当西方文化遇到不能解决的现代问题和弊端时,中国文化在这些方面反而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
“文化西餐”,营养与否
20世纪末,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的出现,文化的传播开始变得简便快捷,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与此同时,国内有些青年人单纯地认为西方文化的一切都是好的,中国的文化已经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显得很“土”。
季老说,虽然西方领导了世界科技,西方人也总以一种天之骄子的姿态蔑视东方,但是他们的文化很没有远见,工业危机让全人类都陷入不堪设想的困境。一位法国人写了《丝绸之路》一书,提出:“世界民族很多,希腊人是一只眼,中国人是两只眼,而其他民族则是瞎子。”中国文化不仅有思想,还有技术;不仅有理论,还有实践,而且将实践普及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伦理当中,因而中国文化是了不起的。
不少年轻人欣赏西方文化的自由、浪漫、对人性的限制少,认为这才是精神上的“贵族”。然而,如果仔细研究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就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在精神上的要求更多一些,而西方文化则相对偏重物质化,金钱至上,追求奢侈享受的生活。从历史发展来看,西方文化的进程比东方文化更为简单,由神学到哲学、科学,内容都不如中国文化丰富。
此外,西方文化讲神学,中国文化讲伦理,从人和社会的立场来说,中国文化更加有血有肉,显得更有人情味。季老认为,西方文化过分强调个人的自由,然而却很难把握自由的度。过度的自由对于他人,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都极有可能演化为一场灾难。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国文化中的自由是以公共准则为前提的,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和“三纲五常”虽然有不合理的地方,但其中的积极意义在今天仍然是可取的。中国文化教我们约束自己,只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才能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要求,依照规矩去做正确的事情,有益于社会,才是有用的人。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有许多引以为豪的东西可以展现给世人。这其中,中国的文化因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引人注目,因其兼收并蓄、博大精深而显得异常璀璨。
从炎黄开祖到秦皇汉武,到康乾盛世,再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华文化经历了诸多发展与考验。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同思想相互碰撞,文化火花飞溅,中华文化第一次有了较大的发展。此后,中华文化中充满了对人生智慧的思考。
季老认为,中华文化的博大智慧在于懂得处理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情感的关系。在这三个方面,中华文化比西方文化更妥当,更能解决问题。
西方人用征服自然来破坏生态平衡,而中华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宋代张载说“民我同胞,物吾与也”,意思是人类万物都是天地所生,人与人之间要像同胞手足一样,人和自然相处才能够达到和谐。西方人在社会中强调竞争,适者生存,以强凌弱;而中华文化有一套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即“孝悌仁义礼智信耻”,不但可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而且可以治国平天下。对待自身感情,西方文化强调罪恶感,因此对悲剧情有独钟;而中华文化重视乐观随性,中国人更宽容、乐观,更喜欢大团圆。
虽然中华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些波折,但中华文化正在重新振兴崛起。当西方文化无法解决诸多现代问题时,人们从中华文化中或许能找到新的出路。季羡林先生说,“西方不亮,东方亮”,西方文化从工业革命开始辉煌了二三百年,很快将由东方文化来接力继续奔跑,“我们应该回头看看一百年来中国的发展道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西方这样发展下去是不行的,必须改弦更张。只有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可以拯救世界”。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