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拖延时钟:主客观时间意识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生活中的拖延时钟:

主客观时间意识

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清晨闹钟将你从睡梦中唤醒,想着该起床上班了,同时又留恋着被窝的温暖,一边不断地对自己说该起床了,一边又不断地给自己找借口“再躺一会儿”,于是又躺了5分钟,甚至10分钟……可能当天你只是错过了班车。而对于整个人生,也许,你已不知不觉地错过了腾飞的快车。

你知道现在几点吗?现代人把时间分为“客观时间”与“主观时间”。“客观时间”是由钟表和日历来衡量的,它是不可更改的,可预知的。比如,我们知道每年都会有5月1日;电影在8点开场,如果你没到那里,你就错过了开头。

相反地,我们对时间的流逝都有自己独特的感觉,而这是不可量化的,也无从比较,这就是“主观时间”,它是我们对于钟表之外的时间的经验。例如,当你在做一些喜欢的事情时,无论是在互联网上冲浪还是赖床不起,时间都过得令人无法置信的快。但是当你在焦急地等待一个回电,或者在做一项你不喜欢的任务时,一分钟感觉上却像一个小时那么长。

“事件时间”是主观时间的一个变体,它指的是围绕着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而定位你的时间感。当你想“整理这些材料之后我要去参加一个会议”的时候,你使用的就是事件时间,类似的例子还有“我洗完衣服之后马上要去做饭”或者“吃完晚饭后我要去散步”。

将我们个人的主观时间(当我们专注于某件事情的时候,它就是事件时间)跟具有不可动摇性的钟表时间这两种时间整合到一起,对多数人来说真是一个挑战。如果我们可以将它们进行无缝连接,我们就不会因沉浸于某件事情中,而耽搁别的事情。因为,我们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离开,为准时赴约而适时动身出发,而不会在妥协中失去诚信。

很多拖延者生活在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的严重冲突中,与那些能够在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之间自由而流畅地出入的人不同,他们一直在其间挣扎。有些人在做事情时,开始似乎一切进展顺利,但是因为突然之间发现时间不够而晕头转向。对于时间的主观感受是构成自我认同感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一个人的文化和家庭背景,以及个人心理息息相关。

能够将客观时间与主观时间完美对接的人,哪怕是在做一个周期较长的工程时,虽然最后期限还遥遥无期,也感受不到一点压力,但他还是会按时开始工作。而拖延的人却常常轻视未来。

轻视未来会给现在制造麻烦。行为经济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都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当一件事的完成期限时间设定在很远的将来,那么它就会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从而使这件事看上去没有它实际上那么重要。相反地,一些时间很近的目标则感觉上更为清晰而紧迫。因此,即便现有的目标没有长期的目标那么重要,人们往往会急于去做即时的事情,而不做对未来很重要的事情。这就是拖延对人的影响会这么大的原因。

拒绝接受钟表时间,坚持遵行自己的主观时间会让你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也因而造成了你的拖延和延迟。按照自己的时间表以自己的方式做事情,感觉可以不顾后果而掌控时间,这样做势必会造成拖延,而拖延的其中一个功能就是给了你一种全知全能的幻觉:你可以掌控时间、掌控他人、掌控现实。

全知全能不过是我们的一种幻想,当我们遭遇到挫折,而利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又无法解决时,我们就慢慢开始承认我们的局限性。因此,我们要做一个有自制力的人,在客观时间与主观时间之间自由出入。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