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教育要宽严结合——傅雷的“教条主义”育子法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对孩子教育要宽严结合——傅雷的“教条主义”育子法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曾翻译过多部优秀作品。

傅雷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名叫傅聪,是我国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在傅聪还没有上小学时,傅雷就发现了傅聪的音乐天赋,因此决定好好培养他。

傅雷对傅聪很疼爱,但要求也很严格。傅聪在练琴时,有时也会偷懒,傅雷发现了,就会对儿子发脾气,呵斥他不应该偷懒,做事没有决心、耐心。但暴风骤雨后,他又会给儿子讲贝多芬、肖邦等世界钢琴大师的故事,用来激励儿子。

对待孩子们的学习,傅雷也很严格。为了让孩子们学得更全面,他自编教材给孩子们上课,还给孩子们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并且要求孩子们严格执行。

除了在学习上对孩子们严格外,在教育孩子们立身行事、待人接物等方面,傅雷也对他们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比如,吃饭时,傅雷就要求孩子们要端正坐姿,手肘靠在桌边时要注意不要碰到同席的人;咀嚼饭菜时,不能发出失礼的咀嚼声。傅聪不爱吃青菜,喜欢吃肉,傅雷警告他几次后,傅聪仍然没有改正,傅雷就罚儿子只吃米饭、不许吃菜……

傅雷认为,教育孩子需要宽严结合。平时休息时可宽松些,但在学习和为人处世上必须严格。因为孩子的自制力差,有时难免会偷懒、犯错,这时就必须及时规范他们。虽然这显得有些“教条主义”,但从后来傅聪的成功和所取得的成就来看,傅雷的教育方法还是很有效的。

<<<家教家风感悟

在我们身边,甚至包括我们自己,要么是管得太少的父母,要么就是管得太严的父母,要想把握好这个“度”,的确是件很难的事。一些对孩子比较溺爱的父母觉得,孩子每天要学习,承受的压力已经很大了,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适当放纵一下也没关系;而对孩子比较严厉的父母则认为:管教孩子必须有规矩,现在不严格要求他,他怎么能知道上进?以后怎么在社会上立足?

这两种观点听起来都没毛病,但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在明知一些事不可为的情况下,仍然违反规则甚至违反法律去涉险呢?

关键就在于父母没有把握好教育孩子的“度”。孩子需要爱,缺少爱对成长不利。但同时,孩子的认知又比较有限,自我约束能力低,这就需要父母通过一些恰当的方法去规范。也就是说,教育孩子必须宽严结合,该宽松时就宽松,比如休息时、娱乐时,就可以宽松些;而该严格时也必须严格,比如学习时、培养习惯时,就要严格要求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慢慢建立起界限感,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

1.切记不要对孩子采取“棍棒政策”

不少父母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教育了,也知道打孩子不好,可不打孩子,孩子不听话时又该怎么办呢?苦口婆心地讲道理根本行不通啊,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挥起棍棒才行得通。

当时看来,“棍棒政策”可能管用了,孩子乖乖听话了,可父母却不知道,对孩子动辄体罚的方式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久而久之,孩子就容易对父母产生不满情绪,甚至可能产生极度的叛逆心理。从另一方面说,经常被父母打骂,也会让孩子不断否定自己,进而变得胆小、懦弱。

还有些父母认为,在对孩子实施“棍棒政策”后,再给孩子一些“甜头”,如金钱、玩具、好吃的食物等,哄哄孩子。这种方法也可能在短期内有效,但如果你不采取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把握自己言行的界限,那么这样的“棍棒+糖果”的办法同样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基于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切忌对孩子采取“棍棒政策”,而应寻找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方法。

2.用平等、耐心的沟通代替体罚

孩子之所以不听话,多是因为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没有掌握好正确的方法。傅雷在教育孩子时,有时也会发脾气,但他很快就会让自己的情绪平复下来,然后与孩子认真、耐心地沟通,再通过给孩子讲一些名人的事迹来引导、鼓励孩子,帮助孩子纠正他们的不当行为。这样一来,孩子反而更容易去考虑父母的感受,进而尊重父母的意见。

孩子并不是听不进道理的,只是当他们遭受严厉的体罚时,就会忘记去关注父母所讲的那些道理,而是更关注父母的情绪和自己的感受。结果,父母的一通“暴风骤雨”不仅没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还会让孩子感觉自己不被尊重,严重时甚至会造成亲子关系的不和。

3.培养习惯上要“严”,对一些结果要“宽”

培养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生,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把一些习惯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如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的礼仪等,在培养时要尽量严格要求孩子;而对于学习的结果、考试的分数等,不妨放宽一些,因为学习习惯养成后,孩子的学习成绩自然会上来;生活习惯养成后,孩子自然身体健康。

而有些父母却经常本末倒置,忽视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却死死地盯着孩子的分数;不注意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却抱怨孩子太懒、什么都不会做。这种情况下,有问题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