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修身的开端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慈善,修身的开端

季先生语录:

慈善是良好道德的发扬,又是道德积累的开端。

我们讲修身,修的是什么?其实,归根结底,最主要、最集中的还是个人的道德。季先生指出,简单说来,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不依靠外力的特殊的行为规范。道德以善与恶、美与丑、真与伪等概念,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见,慈善,作为良好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重要原则和方式。那么,究竟什么是慈善?而要增强个人的修身,处理好身边的各种关系,我们又该如何运用好慈善这一原则呢?这些就是本节所要讨论的问题。

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什么是慈善这一问题。

季先生说:“自己生存,也让别人或动植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根据季先生的善恶观,我们不难发现,所谓“慈善”,指的是对人做到推己及人,对物也一样“推己及物”,而不是凡事都只想到自己,凡事都以自己为出发点,不顾他人、他物的生存。

对于慈善,季先生还中肯地说:“慈善是良好道德的发扬,又是道德积累的开端。”所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由此看来,慈善对于一个人的个人修身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拥有“慈善”之心、之行的人,才能拥有良好的道德,才能发扬良好的道德。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是这样。若是整个社会的人,都没有慈善之心,那么要说这个社会是一个道德水平很高的社会,这样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

因此,一个人若要有修身之道,拥有较高的道德水平,那就不能忘了“慈善”这一始端。换句话说,讲求修身之道,拥有良好的道德,我们必须从慈善开始。

那么,要做一个慈善的人,拥有一颗慈善的心,我们又该从何获得慈善呢?

对此,季先生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的良好的道德风尚,一个人良好的道德修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宣传教育,要舆论引导,更要实践、参与。”

如此看来,我们讲修身,要获得慈善这一修身之道,须得有多方面的努力。不仅需要社会的宣传教育和舆论指导,更需要我们自身的实践与参与。在此,社会的努力,或者说客观的努力不是我们所要强调的重点,而自身的主观实践和参与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注重的方面。

对于这样的实践和参与,季先生又提出了更为客观的观点:“慈善是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慈善可以是很高的层次,无奉献,也可以有利己的目的,比如图个好名声,或者避税,或者领导号召不得不响应;为慈善付出的可以很多也可以很少,可以是金钱也可以是时间、精神,层次很多,幅度很大,不管在什么条件下,出于什么动机,只要他参与了,他就开始了他的道德积累。”

从季先生的话里我们不难发现,慈善,作为道德积累的开端,它的实践是可以非常广泛的。因此,生活中,我们要修身,要讲慈善,就不要太过于瞻前顾后,也不要觉得动机是为自己考虑就完全不对,只要能对他人、他物的生存产生有利的影响,该付出的,就付出。换句话说,该实践与参与的时候,就亲身参与、实践。是多是少,都代表着一份心意,都是一种慈善。这样做,也就积累了良好的道德,也达到了修身的目的。

但是,真正能做到这一步还需要一番思想与内心的挣扎和斗争。而要在挣扎与斗争中战胜自己,让自己行动起来就须得遏制自己的本性。对于这一点,季先生说:“为什么要遏制本性?目的是既让自己活,也让别人活。因为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则社会必然乱了套,就像现代大城市里必然有红绿灯一样,车往马来,必然要有法律和伦理教条。”

如此来看,我们讲参与和实践慈善这一修身之道,放任本性是不可取的,作为一个有思想、有道德,能明辨是非的人,我们得自律,即自觉遏制本性——贪婪之性、自私之性、不知足之性,而不能像动物一样,需要他律。真正能做到遏制本性,才能拥有慈善之心,才能行善。否则,对世间他人生死存亡,都会用“与我无关”的冷漠态度对待,视而不见,根本谈不上帮助,更谈不上无私奉献。

而要获得修身的开端——慈善,光靠遏制自己的本性是不够的。关于这一点,季先生借鉴了朱子的说法:光靠它是不行的,还必须读书穷理,才能去掉那些不正当的思虑。

如此一来,我们将实践与理论结合在一起,便能很好地获得慈善这一良好的道德,从而也便达到了修身的目的。一个心怀慈善的人,就能做到推己及人,“推己及物”,能竭心尽力地帮助他人,贡献社会。

对于如何将慈善之心付诸实践,季先生还给予我们具体的建议,他说:“我们不妨先从康德的‘消极义务’做起:不污染环境、不污染空气、不污染河湖、不胡乱杀生、不破坏生态平衡、不砍伐森林,还有很多‘不’。这些‘消极义务’能产生积极影响。”

现实生活中,我们要获得修身的开端——慈善这一良好道德,就必须如季先生所提倡的,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具体地说,即不仅要有慈善的修养,更要有慈善的行为。这样一来,将慈善付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才能真正达到修身的目的,才能真正做到问心无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