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故事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生卒】:701—762

【介绍】:

字太白,号清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生于安西都护府所属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五岁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喜好剑术,志气宏放。20岁左右,周游四川。25岁起,“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希望施展“济苍生”、“安黎元”的政治抱负,结识了不少名人。天宝初年(742)因吴筠推荐,应诏入长安。太子宾客贺知章叹为“天上谪仙人”,玄宗命其供奉翰林。由于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深感政治抱负无由施展,遂上书请还。天宝三年离京,再度开始他的漫游生活,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同游今河南、山东的一些地方,携手探胜,把酒论文,亲密无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次年,永王李璘起兵江陵,率师东下,诗人出于爱国热情,参加李璘幕府。后李璘谋乱,兵败,李白也受连累,流放夜郎,至巫山,遇赦东还,往来于金陵、宣城间。晚年贫病交加,卒于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家。

李白的思想比较复杂,既有儒家积极用世的一面,又有道家自由放浪的一面,还有游侠思想的影响,而“功成身退”则是这三者结合的集中表现,这些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他的理想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为祖国建功立业。然其进步的政治思想、傲岸不羁的性格和日益腐败的统治阶级之间的深刻矛盾,使他深感壮志难酬,唯有诉诸诗歌。

李白的诗歌内容丰富多采。既表现了他一生的思想和经历,也反映了盛唐时代的社会面貌。他还写下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诗篇。李白诗歌的主要倾向是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著名的《蜀道难》是其代表作之一,描写蜀道的奇险壮丽,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叹和对封建军阀恃险割据的忧虑,并把神话传说与自然景物熔为一炉,激情充沛,气势雄浑,变化多姿。李白的诗歌,想象丰富,才气纵横,善于凭借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运用大胆幻想和奇特的夸张,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抒发自己的强烈感

情。语言清新俊逸,深入浅出。风格豪迈奔放,气势磅礴。他不愧为继屈原之后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在文学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

李白的散文,今存60多篇。多对偶句,没有摆脱当时流行的骈文风尚。李白的赋,今存《大鹏赋》、《明堂赋》、《惜余春赋》、《愁阳春赋》、《悲清秋赋》、《拟恨赋》、《剑阁赋》等。《大鹏赋》以大鹏自况,吐露自己的广阔胸襟,取材于庄子《逍遥游》而又加以发挥,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从而使作品的风格于豪迈壮阔之中见飘逸,与他的诗歌一样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