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承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常月华 【本书体例】

王琰

王琰(生卒年月不详)山西太原人,约生于宋孝宗建元年间(公元454年),幼年入佛门。宋泰始末年(公元470年)移居南京城内乌衣巷。曾作过南朝梁吴兴县令,南朝齐太子舍人。著有《冥祥记》一书。宣扬佛法,鼓吹瑞验。其艺术上有独到之处,故事神奇,人物刻画细腻。

晋济阴丁承,字德慎。建中,为颍阴令。时北界居民妇,诣外井汲水。有胡人长鼻深目,左过井上,从妇人乞饮。饮讫,忽然不见。妇则腹痛,遂加转剧。啼呼有顷,卒然起坐,胡语指麾。邑中有数十家,悉共观视。妇呼索纸笔来,要作书。得笔,便作胡书,横行或如乙,或作己。满五纸,投著地,教人读此书。邑中无能读者。有一小儿,十余岁,妇即指此小儿能读。小儿得书,便胡语读之,观者惊愕,不知何谓。妇叫小儿起舞,小儿即起,翘足,以手弄相和,须臾各休。

即以白德慎。德慎召见妇及儿,问之,云当时忽忽,不自觉知。德慎欲验其事,即遣吏赍书诣许下寺,以示旧胡。胡大惊,言佛经中间亡失,道远忧不能得,虽口诵,不具足,此乃本书。遂留写之

(选自《冥祥记》)

丁承,字德慎,山西济阴人,建兴年间作颖阴县令。那时,县北边界住一民妇,去外边打水。有一个胡人长得高鼻子,深眼窝,走过井边,向这个妇女讨水喝,喝过水忽然不见了。妇女就肚子痛、马上就痛得厉害。啼哭呻吟了一会儿、猛然坐起来,用胡语指手划脚。乡村里有几十家人,全都出来观看。妇女大声要来纸笔,要写文章。拿到笔后,就写胡文,横行,有的象“乙”字,有的象“己”字。写满五张纸,把笔扔在地上,叫人读此文。乡村中没有人能读的。只有一个十多岁的小孩,妇女指着他说这小孩能读。小孩拿到了文章,就用胡语读出来,围观的人非常惊奇,不知是什么原固。妇女叫小孩跳舞,小孩立刻起舞、踢腿、以手相配合。一会功夫都恢复了原状。

有人把这事告诉德慎,德慎召见这妇女和孩子问话,他们说当时只觉得晕晕忽忽,自己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德慎想验证这件事,就派遣卒吏带着妇女写的胡文文章到许下寺去,把这些文章给老年胡僧看,胡僧看了非常吃惊,说佛经中间部分早已亡失,别处虽有,但很远很远不能得到。虽然有人能背诵,但不完全,这文章正是亡失的部分。于是马上留下此文抄写下来。

《冥祥记》中所记多是观音应验故事。当佛家弟子遇难时,只要心想观世音菩萨,立即就会得到保佑。而《丁承》讲述了一件荒诞离奇的事。一个民妇在遇到一胡人之后,立刻会讲胡语,会写胡文,一小儿即会读胡书、会跳胡舞、片刻之后恢复原状而自己全然不知。作者把如此荒诞的故事讲得真实可信,可见作者笔力的神奇。

《丁承》故事情节较简单,但叙事具体,描写极为生动,把妇女,小儿神灵附身时的状态描写得淋漓尽致。妇女“卒然起坐”、“胡语指麾”、“呼索纸笔”,“投著地”,动作疯癫,失去控制,但有明确的目的性。小儿胡语读书“翘足,以手弄相和:动作乖巧、可爱。他们的失常之举,立刻引来了“邑中数十家”围观,一开始他们“悉共观视”,而后,随着故事的发展而“惊愕”。随之有好事者将此事告知县太爷。寥寥数语,把围观者的心态刻画得细致入微。难怪我们读此文有亲临其境之感。

《丁承》故事宣扬了迷信,但艺术构思的巧妙,叙事具体生动,语言简练准确,值得一读。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