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洛克,亚·亚(1880—1921)是苏联俄罗斯诗人。生于彼得堡贵族家庭。童年时代是在外祖父家度过的。一八九八年入彼得堡大学法律系,一九〇一年转入语文历史系。他的岳父是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他很小就开始写诗。早期创作受茹科夫斯基的浪漫主义和费特的“纯抒情诗”的影响。一九〇三年开始在象征派杂志上发表诗作。早期代表作品为《美妇人诗集》(1904)这本诗集反映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也可以感觉到一定程度的革命即将到来的信息,但充满了神秘主义和象征的色彩。勃洛克的整个创作处在人类历史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他的作品带有两个时代交替的特点。正如马雅可夫斯基所说:“亚·勃洛克的创作是整整一个诗歌的时代。”一九〇五年革命对于诗人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和影响。革命使他面向生活。在这一时期他立志要“自觉地和永不回头地把自己的生命献给这个祖国。”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饱汉》(1905)、《集会》(1905)、《白雪假面》(1907)、长诗《报应》(1901-1921),写了知识分子家庭的历史命运。一九〇九——一九一三年间,他曾去国外作过三次旅行。他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是社会黑暗的真正原因。在十月革命前夕,勃洛克同旧世界彻底决裂,欢欣鼓舞地迎接了这场革命,创作的高峰是长诗《十二个》(1918),这是第一首描写十月革命的长诗。这首长诗借助十二个使徒找耶稣的故事刻划了十二名赤卫战士在革命的岁月里的生活。长诗以独特的技巧表达了诗人在十月革命中的革命激情,传达了在这些日子里革命人民的英雄气魄和无畏精神,充满了对旧世界的仇恨,对未来的信心,塑造了转变时期的劳动人民的形象。但是,长诗没有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没有很好反映组成这个革命的主要力量,借用十二个使徒找耶稣的宗教故事来象征劳动人民对革命的忠诚也明显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看出他对革命的本质还缺乏深刻理解。在十月革命后诗人还写有长诗《野蛮人》(1918),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丑恶本质。在他生命的最后年代进行了大量的文学与社会活动,主要精力用在从事高尔基倡导的“世界文学丛书”的出版工作上。高尔基赞誉勃洛克是“一位极为忠诚的诗人”。
一九二一年诗人虽然身患重病仍不愿出国治疗,病逝于列宁格勒。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