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别集
1.《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历任朝廷阁员、州府主管、边地安抚使等职,均有政绩。死于任所,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文正公集》(又名《文正集》)共29卷。范仲淹是北宋前期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关心国计民生,提倡政治改革,同时主张“国之文章,应于风化,风化厚薄,见乎文章”。范仲淹擅长古文,其政论杂文忧国忧民,文风质朴,代表作《岳阳楼记》等。词作引入边塞生活,风格苍凉,境界壮阔,在北宋前期词坛上别具一格,如《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2.《欧阳永叔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家境贫寒,自幼好学。23岁考中进士,先后任馆阁校勘、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后升任枢密院副使。因厌倦官场政治斗争,告老隐居颍州。卒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永叔集》(又名《欧阳文忠集》)共153卷,附录5卷,其中包括自编作品集《居士集》150卷。按文章的体裁大体可概括为五类:一是政论,又包括直陈时事、以古喻今的史论和探讨文章的文论。政论的重要作品如《原弊》,史论的着名篇章如《五代史伶官传序》。文论多是与友人或后学的书信,如《答吴充秀才书》。二是山水游记、亭园堂院记。通过描绘山水景物以及记述亭园堂院的始末兴废,来寄托理想、爱憎,或抒发感受,或褒扬人物,如《醉翁亭记》、《真州东园记》等。三是为人写的序跋,如《梅圣俞诗集序》。四是辞赋。变“律体”为“散体”,对赋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如《秋声赋》。五是随笔。记录前朝掌故、奇闻轶事或典章名物,内容广泛,开宋代笔记文创作的先河。
欧阳修以其在散文方面的卓越成就,成为“唐宋八大家”中的北宋第一家。他的散文众体皆备,无论状物写景还是叙事怀人,都写得流畅自然,摇曳多姿。这些作品既继承了韩柳传统,但又克服了其“辞涩言苦”的弊端,创造出一种委婉含蓄、平易自然的风格,对宋代散文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表率作用。
欧阳修也是当时的重要诗人。他的诗词创作成就虽不如散文,但也颇具特色。他学习韩愈的“以文为诗”,表现出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但避免了韩诗的艰涩拗口、险怪生僻,语言生动流畅,风格清新。代表作有《戏答元珍》、《紫石屏歌》。欧阳修的词主要表现相思恋情、惜春悲秋,内容较狭窄,以《踏莎行》、《蝶恋花》等为代表。
欧阳修坚持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的主张,以“明道”、“致用”为主旨,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诗、词、文、论各方面都有建树。所着《六一诗话》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话。他在经、史、金石学方面也成就斐然。尤其是史学,除参与《新唐书》的纂修外,还自着了《新五代史》,这是唐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
3.《临川集》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坡,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又因封荆国公,也称荆公。神宗时被任为宰相,主持变法,史称“熙宁变法”,此后经几度罢相、复相,辞职后在江宁筑室于钟山半坡。神宗去世后,司马光全面废除新法,他愤懑而亡。
王安石具有唯物思想,反对天人感应,认为天是没有意志情感的,不会对人的善恶行为有反应;他尽管强调天与人的区别,但又主张要遵循客观规律;他还认为“天道尚变”,因而“必度其变”,对法度政令也应“时有损益”,同时他还认为,“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不足恤”。
《临川集》100卷,包括诗、词、散文。王安石的文学创作与政治活动密切相关,主张“为文须有补于世用”,所以,其诗文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王安石的散文以政论文为主,大多针砭时弊,立意高远,根据深刻的分析,提出明确的主张,具有较强的概括力与逻辑性,语言朴素简练。这类文章组织严密,析理精微,措词大胆,代表作为《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答司马谏议书》等。但由于重视理论的说服力,就忽视了气氛的酝酿、具体的描摹,以致缺乏感情上的感染力。
王安石的记叙文在散文中也占有较大比重。虽然不注重写景状物、铺陈点染,也缺乏形象性,但旨在借题发挥、载道明志。人物传记朴实无华,真情厚重,《伤仲永》为其中名篇。墓志碑文文笔简妙。游记常借记游表达对治学的认识,穷工极妙,《游褒禅山记》是其中的代表作。
王安石的诗也具有较强的政治倾向性,即使是咏史或怀古的诗篇,也大都寄托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批判精神。晚年隐居后,王安石的诗风发生了较大变化,创作了一批描写湖光山色的诗,艺术上也更加注重锤炼,代表作《泊船瓜洲》等。现存诗1500余首,词2000余首。世人所称的“王荆公体”、“半山体”即指其后期诗作。王安石的词也有一定成就,《桂枝香·金陵怀古》是其中名篇。
4.《元丰类稿》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早年受到欧阳修的赏识,嘉佑二年进士,任地方官期间,颇有政绩。
《元丰类稿》共50卷,因编于宋神宗元丰年间,故名。现存散文1000余篇,以议论文、记叙文为主。曾巩的散文与欧阳修、王安石等齐名,议论文从容周详,和缓平易而有条理,风格似刘向、班固。因为卫道意味浓厚,受到朱熹的极力推崇。《宋史》称他:“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记叙文条理分明,纵横开阖,摇曳多姿。
5.《宛陵先生文集》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世人称为“宛陵(宣城古名)先生”。曾与欧阳修、钱惟演等人往还,受到推重。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世称“梅都官”。
《宛陵先生文集》共60卷,存诗2500多首。有些诗作关心民生疾苦,揭露时弊,富于现实精神,如《陶者》、《伤桑》、《故原战》、《猛虎行》、《田家四时》等。还有大量抒情写景的作品,如《鲁山山行》、《东溪》等。
梅尧臣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重要参加者,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时称“梅欧”或“苏梅”。他反对浮艳晦涩,倡导《诗经》、《离骚》的传统,提出以“平淡”作为诗歌的最高艺术境界。
梅尧臣的诗风格平淡,意境含蓄,景物描摹清新,语言质朴,意境幽远。后人对梅尧臣有很高的评价,刘克庄称他为宋诗的“开山鼻祖”(《后村诗话》)。
6.《嘉祐集》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县)人。文坛“三苏”中的“老苏”。青年时期发愤攻读,举进士不中,然后闭门苦学。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赴京谒见欧阳修,得到欧阳修的赏识并举荐,从此声名大震。后晋职为秘书省校书郎,以文安县主簿身份参与修纂《太常因革礼》,书成而卒。
《嘉佑集》共15卷,其中文14卷,诗1卷。以宋仁宗年号“嘉佑”命名。苏洵的文章以议论见长,观点鲜明,古朴简劲,语言犀利,有战国纵横家的气势。《权书》、《衡论》等文章,纵谈古今大势及治国用兵之道,《六国论》借六国割地事秦的历史故事讽刺北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欧阳修赞扬其《六国论》有荀卿的韵致。苏洵也有部分优秀的抒情散文,《张益州画像记》、《木假山记》是其中的代表篇章。
7.《苏轼全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长子。自幼勤奋,嘉佑二年进士。因为与革新派和旧党都存在政见分歧,所以遭到两派的打击,多次贬官外任。苏轼思想基于儒家的经世济民,又崇尚佛老的超然物外。虽然数次遭贬,但仍然在诗词、文章、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书法居“宋四家”之首,绘画也自成一家。
苏东坡的全部作品收录在《东坡七集》中,共110卷,由明朝人程宗编辑,分别是:《东坡集》、《东坡续集》、《东坡后集》、《内制集》、《外制集》、《奏议集》、《应诏集》。苏轼的散文、诗、词都光芒璀璨,豪放俊逸是其诗文的共同特点。
苏轼诗今存2700余首,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按题材可分为政治讽刺诗、写景抒情诗、咏物纪游诗、题书画诗、论诗诗等。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写景抒情诗。苏东坡善于从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中悟出新意,既表现出对事物的新颖见解,又不失诗的趣味,苏轼诗艺术上气象阔大,风起云涌,如长江大河,别开生面。代表作有《游金山寺》、《题西林壁》、《山村五绝》、《吴中田妇叹》、《望湖楼》等。
苏东坡词今存近350首,内容、题材和艺术上都拓展了宋词的新局面,突破了传统的爱情、离别、旅况的题材,扩大到抒写报国壮志、反映农村生活、叙说贬居生涯的领域,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艺概》)。代表作:《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苏东坡对词的传统体制,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传统的词家很少在调名之外另立标题,苏东坡的不少词作不仅另加了标题,有的还冠以小序,甚至达数百字之多。苏轼还将诗文句法引入词中,如把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改写成了《哨遍》,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诗》变为了《水调歌头》。苏东坡开创了豪放词派的先河,突破了词必婉媚香软的风格樊篱,改变了晚唐五代词的婉约作风,创作了一批豪迈奔放、坦率开阔的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语言方面,苏轼改变了花间派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将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以及当时的口语融入词中,形成了清新朴素的风格。
苏轼的散文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家并称,被《宋史》评为“浑涵光芒,雄视百代”。现存约3800篇,可分三类:一、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这些文章与苏轼的政治生活密切相关。苏轼继承了贾谊、陆贽的精神,文笔纵横恣肆,富于雄辩,他自称作文“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答谢民师书》)。代表作有《策略》、《策别》、《策断》、《平王论》、《留侯论》等。二、叙事记游类散文。这类文章艺术价值最高,成就远在政论文之上。这些文章大都夹叙夹议,融议论、描写、抒情于一炉,不拘文体、风格,因物赋形。代表作有《喜雨亭记》、《石钟山记》、《赤壁赋》、《方山芒传》等。三、题记、序跋、书札类。题记、序跋主要是品评诗画,谈论书法,总结创作经验,还有一些记述治学心得的杂文,如《日喻》等。书札是苏轼与朋友或后学交游的书信,大都自由洒脱,不事雕饰。
8.《栾城集》
苏辙(1039—1112),字子由,苏洵次子。与其兄苏轼同年进士。因反对变法,导致仕途时有沉浮。
《栾城集》是因其曾任中奉大夫护军栾城而得名,共50卷,此外,还有《栾城后集》24卷、《栾城三集》10卷、《栾城应诏集》12卷,均系作者生前自编。
苏辙的文学成就虽然不如父兄,但也有自己的特点,记叙文纡徐曲折,饶有情致,如《黄州快哉亭记》、《武昌九曲亭记》等。苏轼评价他“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答张文潜书》)。其诗纯朴、平实,但稍欠文采。
9.《山谷集》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老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江西诗派的代表,居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之首。政治态度接近苏轼,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此几度遭贬。
《山谷集》包括《内集》30卷、《外集》14卷、《别集》20卷、《词》1卷、《简尺》2卷、《年谱》3卷,共70卷。《内集》由黄庭坚外甥洪炎所编,作者手定。《外集》由李彤编写。《别集》、《年谱》为黄庭坚之孙黄蕾编辑。
黄庭坚主张作诗要推陈出新,所谓“脱胎换骨”,他称这种方法是“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以腐朽为神奇”。为了区别于西昆派诗人,他还有意造拗句、押险韵、作硬语,使作品具有生新瘦硬的骨力和苦涩返甘的韵味。
以黄庭坚为首的几位诗人,标榜学习杜甫,形成“江西诗派”,后世称之为“一祖(杜甫)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在此理念下,作品虽然呈现出诗境的开拓和风骨的绝高,但又造成了生活内容的空虚和脱离现实,使作品走向了片面追求艺术技巧的道路。
10.《淮海集》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号邗沟居士,世人称淮海先生,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人。少年丧父,侍母苦读,36岁中进士。在新旧党争中,因和苏轼关系密切而屡受新党打击,先后被贬到郴州、雷州等地。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最受苏轼赏识。
《淮海集》共40卷,另有《别集》6卷、《长短句》3卷,收入其诗词文赋,《淮海词》、《淮海居士长短句》则专收其词。
秦观是一流的婉约派词人,其主要文学成就也是词。他继晏殊、欧阳修、柳永等词人之后,把北宋婉约词推到了一个新阶段,当时就被世人誉为“当代词手”(陈师道《后山诗语》)。
秦观继承了唐五代词的妍丽婉美,又摒弃其纤巧轻佻、无病呻吟,表现了个人的真实情感。他善于通过清新凄美的景色、婉转的语调,创造出深远的意境,或迷离苍茫,或凄清明丽,借以传达细腻委婉的感伤情绪。在表达潦倒失意的凄苦心情时,他还擅长把男女间的悲欢离合、离恨别愁与个人身世的遭遇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正如清周济的评价:“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宋四家词选》)但由于内容、题材主要是相思离别和身世之感,这就造成了秦观词的柔弱风格和浓郁的感伤情调,气氛也往往过于凄凉。
秦观的诗清新婉丽,但呈现出精致有余、气魄不足的风格,与他的词相似。
11.《清真词》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时落魄不羁,后因献《汴京赋》得官。由于他精通音律,晚年被宋徽宗任命为国家最高音乐机关——大晟府提举官,负责审定音律,制乐作曲,并因此形成了一派以周邦彦为代表的所谓的“大晟词人”。
《清真词》又名《片玉集》,共2卷,是周邦彦的词集。周邦彦的词思想内容较单薄,大多抒写男女相思之情及怀古伤今、羁旅行役之感,如《浪淘沙漫·晓阴重》、《琐窗寒·寒食》、《西河·金陵怀古》、《木兰花·江云叠叠遮鸳浦》等。
周邦彦集婉约派词艺之大成,被誉为“词家之冠”、“词中老杜”,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诗、词、文、赋无所不擅。但在他生前,诗、文都被词名所掩。
周邦彦既善于以精美的辞藻创造意境,又善于精细刻画、前后映照,抒情描摹精巧、缜密、典雅,还善于融化六朝小赋及唐人诗句入词。严守音律,讲究声调的平仄,形成了精工富丽、音调谐美的语言风格。
周词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还开启了南宋姜夔、张炎一派的词风。
12.《李清照集》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早年与赵明诚结婚后,生活一度幸福美满,南渡后,赵明诚病逝,李清照漂泊在杭州、越州、金华等地,晚年境况极其悲惨。
李清照的作品,根据《宋史·艺文志》着录,有《易安居士文集》7卷,另外还有《易安词》6卷。王鹏运辑本《漱玉词》,收词50首,近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漱玉词》收词60首。
李清照作品题材主要是吟唱爱情,感叹人生。以南渡为界,作品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多是描写少妇生活和闺中情趣,活泼轻快,婉转温丽,如“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如梦令》),“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等;后期词作多表现伤感离乱、凄楚哀苦的心境和悲痛感情,表达关心国家、眷念故土的心情,如“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蝶恋花》),则反映了她的凄苦生活。
李清照的词主要是在婉约派词家基础上的发展,后期还兼有豪放派的风格。艺术上以抒情见长。她常常选取生活中的片段或室内外景物入词,熔铸意象,极其细腻入微地展示内心世界。抒情委婉含蓄,但又不矫揉造作,语言独具特色,既明白如话,又流转如珠,富有声调美。李清照的词被称为“易安体”,在当时就不断有人学习效仿。
13.《陆放翁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因与范成大“文字之交,不拘礼法”,世人“讥其颓放”,他索性自号“放翁”。幼年时的颠沛流离和环境熏陶,培养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29岁中进士,因位列秦桧孙子之前被除名,秦桧死后被任用,但又因主张抗战,被投降派罢免。后经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入幕襄理军务,这时期写出许多爱国诗篇。离蜀后屡经罢黜,先后在福建、江西、浙江等地任地方官。
《陆放翁集》由《剑南诗稿》85卷和《渭南文集》50卷合编而成。《剑南诗稿》的题名是为纪念蜀中十余年的生活,收录诗歌9300余首。诗集的内容大多是恢复故土的愿望和决心,由于壮志难酬,诗中表现了诗人难以抑制的悲怆与愤慨,有些诗还无情地揭露谴责了投降派,此外,还有些反映民生疾苦、描写农村风光的诗篇。陆游诗篇首要的特征就是充满了爱国热情和浪漫主义精神,反映“气吞残虏”的雄心壮志和“胡未灭,鬓先衰”的感慨不平。其次是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讽刺。《渭南文集》是因陆游曾封为渭南县伯,以爵名集。文集包括词2卷、《入蜀记》6卷,其余为记、铭、序、跋之类的散文。艺术上师法曾巩,内容多为生活经历的叙述,思想感情的抒发,或对诗文的论说。
陆游工诗擅词,现存词130余首。其词风格多样,不少作品同样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思,如《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等;也有部分抒发个人情感的词作,代表作《钗头风》“红酥手,黄藤酒”、《卜算子》“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等。
14.《范石湖集》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早年贫困,中进士后,仕途却非常顺利,是南宋最为显达的诗人。范成大是个爱国者,出使金国时,他“词气慷慨”,“全节而归”,为君臣所称道。他还关心民生疾苦,主要是继承了白居易的新乐府精神。范成大工于诗,与尤袤、杨万里、陆游齐名,世称“中兴四大诗人”。
《范石湖集》包括《范石湖诗集》34卷、《范石湖词》1卷。他最有价值的诗篇,是使金时的72首爱国绝句,这组诗通过北方山川文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思想,反映了中原人民的悲惨生活和民族感情,还通过凭吊先烈谴责统治者的昏庸误国。晚年隐居石湖。范成大的田园诗也较有成就,代表作是写于晚年的《四时田园杂兴》和《腊月村田乐府》,这些诗象一首生动的农村风俗长卷,描述了江南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示了宋代丰富多彩的乡土人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在他以前的诗人中,是很少着墨的。尤其可贵的是,其中还有不少篇章把对农村自然风光的描写和对统治者的剥削揭露结合起来,赋予了以闲适为特征的田园诗以更深刻的思想内容。
15.《诚斋集》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因其书室名号为“诚斋”,世人称为“诚斋先生”。他所创造的诗体被称为“诚斋体”,在艺术风格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诚斋集》133卷,分为诗42卷、赋3卷、文87卷、附录1卷。杨万里曾作诗20000多首,现存4200余首。杨万里的诗师法自然,直接从自然景物取材,而不是从文字上翻新出奇,所以题材方面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诚斋体”的特点首先是幽默、诙谐、风趣。他往往寓感愤和讽刺于诙谐嘲笑之中。其次是丰富新颖的想象。他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并通过拟人的手法加以突出,使之生动而饶有趣味。第三是语言活泼自然。他继承了民歌的传统,用民歌的白描手法,汲取俚语谣谚入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生动。这些特点,最后形成他诙谐幽默的独特风格。
16.《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取“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的意思,自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青年时期聚众抗击金兵,后率部分人马南下建康,希望恢复中原。南归后,由于与投降派不妥协的态度,在政治上一直不被重用,虽然数次上书朝廷北伐,但始终未被采纳,却屡被指派平定内乱。由于政绩突出,后来渐受信用,随之又因所推行的改革为贵族集团所不容而遭弹劾,此后长达18年过着退隐生活。嘉泰三年(1203年),时年六十岁的辛弃疾被起用,但终因抱负不同被韩侂胄罢职,不久便抱着始终未能实现的统一愿望而与世长辞。
《稼轩词》中的12卷本称《稼轩长短句》,收录辛弃疾的词作400余首。后人从《永乐大典》等书中又辑出辛词200余首,现共存辛词620余首。辛弃疾的最大政治抱负就是打击敌人,恢复祖国的统一。这种爱国思想与战斗精神反映到作品中,首先表现在他对被分裂的北方故土的怀念和对敌斗争的赞扬上,如《永遇乐》“千古江山”等;其次表现了他对南宋王朝苟安局面的强烈反感,如《摸鱼儿》“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第三表现在他志向、才能上的自负和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不平,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他的作品慷慨激昂,有不可一世的气概,风格多样,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遣词用句,别出心裁,既雄浑豪放,又清新婉约。陈廷焯评价说:“辛稼轩词中之龙电。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白雨斋词话》)意境雄奇阔大,擅长比兴寄托的手法,语言方面不仅运用古体诗的句法,还广泛吸收散文、骈文、民间口语入词,并善于用典。他所形成的风格被称为“稼轩体”,影响了南宋多数词人。
17.《白石道人歌曲》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因寓居渐江德清的弁山白石洞下,别号白石道人。早年孤贫,一生未仕,生活比较艰苦。转徙于长江中下游及江淮之间,所以视野较为广阔。
姜夔的诗词分别辑在《白石道人诗集》和《白石道人歌曲》中。词集之所以称“歌曲”,是因为姜夔精通音律,与词合乐演唱有关。
姜夔现存词80余首,内容多是记游、咏物、送别、怀人和感遇之作。这些作品流露出他对时事的关怀,但更多的是对身世飘零和情场失意的感慨,如《长亭怨慢》“渐吹尽枝头香絮”等。金人南侵造成的破坏曾引起他的“黍离之悲”,写出了较有现实内容的《扬州慢》、《满江红》等词,作品托古讽今,发出“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的感慨。
姜词重视词法、音律、雕字琢句、用典咏物,意境清空,格调高远,追求完美蕴藉的情趣,并能自创新调,上承周邦彦,下开南宋以格律为主的词派。世人赞誉姜夔为“词中之圣”,“如盛唐之有李杜”,“文中之有昌黎”。艺术上,姜夔善于营构出一种清幽的意境以寄托他落寞的心情;还善于把咏物和抒情结合起来,通过暗喻、联想等手法,赋予所吟咏的事物以动人的形象;语言上多用单行散句,声律方面则常常用拗句拗调,给人造成一种清新挺拔的感觉。
姜夔存诗约180首,初学黄庭坚,后转学晚唐陆龟蒙,所写的江湖经历的诗作,风格奇秀,感慨较深并且饶有韵味,在当时的江湖诗人中独树一帜,但由于缺乏独创性,诗名被词名所掩。姜夔的《白石道人诗说》,讲述诗的理论和技巧,在诗话中独树一帜,后人评价颇高。
18.《文山先生全集》
文天祥(1236—1282),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二十岁举进士第一即状元。曾任江西安抚使。1275年元军包围临安,他以右丞相兼枢密使的身份出使谈判被拘留,押送北方至镇江时逃脱,在温州拥立端宗,转战于东南,图谋恢复。景炎三年兵败被俘,囚禁燕京四年后壮烈就义。
《文山先生全集》20卷,包括诗2卷,文10卷,《指南后录》、《吟啸集》、《集杜诗》、《纪年录》、《拾遗》各1卷,《附录》2卷。文天祥诗现存800余首。早期诗歌多为咏物、应酬之作,江湖气息较浓,佳作不多。后期作品主要抒发力图恢复的坚定志向和诗人崇高的爱国热情,很多作品记录了他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以及至死不屈、大义凛然的浩然正气。文天祥艺术上学习杜甫,慷慨沉郁,悲壮苍凉,不雕自工,直抒胸臆,以表现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扬子江》),“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金陵驿》)等。
其散文论政谈兵,陈词慷慨,叙事记游,各具特色。《指南录后序》记录他作为宋使到元谈判被拘,以及逃归的过程,情辞哀苦,悲愤激昂。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