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雄权《龙山吏》东方文学名著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崔雄权

【作家简介】丁若镛(1762—1836)朝鲜李朝学者、人。生于京畿道广州郡瓦阜面马岘里的一个两班贵族家庭。7岁能作汉诗,22岁中进士,28岁文科及第。历任弘文馆修撰、京畿道暗行御史同付承知,谷山府吏等职。他为人刚直,不求媚于权贵,特别是在任暗行御史时,曾弹劾官吏的贪污舞弊,不断受到反对派的诬告和陷害。40岁时被贬,流放康津等地18年。1818年释放回里,专心从事写作和研究学问,直至去世。

丁若镛是实学派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最有代表性的诗人和作家。他在文学创作上反对单纯“吟风咏月”和形式主义,强调文学的教育意义,即要有“美刺劝惩”的效果。作有汉诗2500余首,有不少是表现农村生活和农民在封建制度下挣扎度日的处境,谴责封建官吏的剥削和儒学者的伪善,指斥封建两班制度的不合理等。《奉旨廉察到积城村舍作》和《饥民诗》是两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前者描写一户农家的穷苦和豪吏的作恶;后者描绘了一幅农民颠沛流离的图景。在康津流放期间,他创作了更多同情人民、反映酷吏罪恶的优秀作品,其中有长诗《夏日对酒》、《耽津农歌》、《哀绝阳》以及三吏:《龙山吏》、《波地吏》、《海南吏》;三行:《猪虎行》、《狸奴行》、《僧拔松行》等。他熟悉多种诗歌表现形式。在创作手法上,善于运用比喻来刻画他所要表现的对象。他的一些散文和政论也写得生动、犀利,很有感染力和说服力。1910年,即在他逝世70多年以后,李朝政府追赠他为正宪大夫奎章阁提学、谥文度。著有《与犹堂全书》503卷。

【作品节选】

吏打龙山村,搜牛付官人。

驱牛远远去,家家倚门看。

勉塞官长怒,谁知细民苦。

六月索稻米,毒痛甚征戍。

德音竟不至,万命相枕死。

穷生尽可哀,死者宁哿矣。

妇寡无良人,翁老无儿孙。

泫然望牛泣,泪落沾衣裙。

村色剧疲衰,吏坐胡不归。

瓶缸久已击,何能有夕炊。

坐令生理绝,四邻同呜咽。

脯牛归朱门,才谞以甄别。

【作品鉴赏】这是用叙事形式写成的诗篇,它通过恶吏为讨好上司,到村中去抢村民的耕牛的情节,批判了当时黑暗的现实。他们所抢走的耕牛,有的是寡妇家的,有的则是孤苦老人的。恶吏抢走这些贫民仅有的谋生手段,作为自己升官的进身阶。通过这些暴露了李朝封建统治者的黑暗的统治,表达了对劳苦人民疾苦的极为深挚的同情关切以及对腐朽、残暴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强烈憎恨。

这首诗的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寓爱憎于叙事之中。诗人既不抒情也不发议论,而是把自己全部的爱憎、全部的感情都融化在客观事件的叙事之中,融化到具体人物形象的描写之中,让事实本身去感染读者。丁若镛的诗一般来说,议论多,政论性比较强。但是,在这篇诗里,诗人没有出场,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事件的,冷静、客观而未加评论,但是,诗人采取的不是客观主义的态度,鲜明的爱憎渗透在字里行间。这是《龙山吏》的一大艺术特色。如“驱牛远远去,家家倚门看”,是客观叙事,可是谁能说这不是暴露和批判呢?抢走耕牛,这不是对恶吏强盗行径的指控吗?再如“瓶缸久已击 何能有夕炊”的细节描写,不是既使人感到恶吏抓人的恐怖,也使人感到恶吏为谄媚上司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丁若镛在这首诗中克制自己愤怒的心情,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之中,而不明白说出,让事实本身直接感染读者。

其次,这首诗叙事语言朴实无华,含蓄精炼。如“吏打龙山村”,“六月索稻米”两句,客观、朴实地叙事,但“打”、“索”两字却饱含着对官府的揭露和对恶吏的憎恨。

总之,这首诗善于选择和概括有典型意义的环境与事件,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与此同时,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之中,而不明白说出,即寓主观于客观。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