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思勰《齐民要术·序》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齐民要术·序 贾思勰

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禹制土田,万国作乂。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管子》曰:“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传》曰:“人生在勤,勤则不匮。”语曰:“力能胜贫,谨能胜祸。”盖言勤力可以不贫,谨身可以避祸。故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国以富强;秦孝公用商君急耕战之赏,倾夺邻国而雄诸侯。

《淮南子》曰:“圣人不耻身之贱也,愧道之不行也;不忧命之长短,而忧百姓之穷。是故禹为治水,以身解于阳盱之河;汤由苦旱,以身祷于桑林之祭。”“神农憔悴,尧瘦癯,舜黎黑,禹胼胝。由此观之,则圣人之忧劳百姓,亦甚矣。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肢不勤,思虑不用,而事治求赡者,未之闻也。”“故田者不强,囷仓不盈;将相不强,功烈不成。”仲长子曰:“天为之时,而我不农,谷亦不可得而取之。青春至焉,时雨降焉,始之耕田,终之簠簋。惰者釜之,勤者钟之;矧夫不为,而尚乎食也哉?”谯子曰:“朝发而夕异宿,勤则菜盈倾筐。且苟有羽毛,不织不衣;不能茹草饮水,不耕不食。安可以不自力哉?”

晁错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为开其资财之道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体寒不得衣,慈母不能保其子,君亦安能以有民?”“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粟米布帛,一日不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刘陶曰:“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陈思王曰:“寒者不贪尺玉,而思短褐;饥者不愿千金,而美一食。千金尺玉至贵,而不若一食短褐之恶者,物时有所急也。”诚哉言乎!

神农、仓颉,圣人者也;其于事也,有所不能矣!故赵过始为牛耕,实胜耒耜之利;蔡伦立意造纸,岂方缣牍之烦?且耿寿昌之常平仓,桑弘羊之均输法,益国利民,不朽之术也。谚曰:“智如禹汤,不如尝更。”是以樊迟请学稼,孔子答曰:“吾不如老农。”然则圣贤之智,犹有所未达,而况于凡庸者乎?

猗顿,鲁穷士,闻陶朱公富,问术焉。告之曰:“欲速富,畜五牸。”乃畜牛羊,子息万计。九真、庐江,不知牛耕,每致困乏;任延、王景,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岁岁开广,百姓充给。燉煌不晓作耧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耧犁,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又燉煌俗,妇女作裙,挛缩如羊肠,用布一匹。隆又禁改之,所省复不赀。茨充为桂阳令,俗不种桑,无蚕织丝麻之利,类皆以麻枲头贮衣。民惰窳,少麤履,足多剖裂血出,盛冬,皆然火燎炙。充教民益种桑、柘,养蚕,织履,复令种纻麻。数年之间,大赖其利,衣履温暖。今江南知桑蚕织履,皆充之教也。五原土宜麻枲,而俗不知织绩,民冬月无衣,积细草卧其中,见吏则衣草而出。崔寔为作纺绩织纴之具以教,民得以免寒苦。安在不教乎?黄霸为颍川,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豚子可以祭。吏往,皆如言。龚遂为渤海,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百本,五十本葱,一畦韭,家二母彘,五母鸡。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趣田亩,秋冬课收敛,益蓄果实、菱、芡,吏民皆富实。召信臣为南阳,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躬劝耕农,出入阡陌,止舍离乡亭,稀有安居。时行视郡中水泉,开通沟渎,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以广溉灌,民得其利,蓄积有余。禁止嫁娶送终奢靡,务出于俭约,郡中莫不耕稼力田。吏民亲爱信臣,号曰“召父”。僮种为不其令,率民养一猪,雌鸡四头,以供祭祀,死买棺木。颜裴为京兆,乃令整阡陌,树桑果,又课以闲月取材,使得转相教匠作车,又课民无牛者,令畜猪,投贵时卖,以买牛。始者,民以为烦,一二年间,家有丁车大牛,整顿丰足。王丹家累千金,好施与,周人之急。每岁时农收后,察其强力收多者,辄历载酒肴,从而劳之,便于田头树下,饮食劝勉之,因留其余肴而去。其惰者,独不见劳,各自耻不能致丹;其后无不力田者,聚落以至殷富。杜畿为河东,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皆有章程,家家丰实。此等,岂好为烦扰而轻费损哉?

盖以庸人之性,率之则自力,纵之则惰窳耳。故仲长子曰:“丛林之下,为仓庾之坻;鱼鳖之堀,为耕稼之场者,此君长所用心也。是以太公封,而斥卤播嘉谷;郑白成,而关中无饥年。盖食鱼鳖,而薮泽之形可见;观草木,而肥硗〔51〕之势可知。”又曰:“稼穑不修,桑果不茂,畜产不肥,鞭之可也。柂落〔52〕不完,垣墙不牢,扫除不净,笞之可也。此督课〔53〕之方也。且天子亲耕,皇后亲蚕,况夫田父,而怀窳惰乎?”

李衡于武陵龙阳汎洲上作宅,种甘橘千树。临死,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吴末,甘橘成,岁得绢数千匹。恒称太史公所谓“江陵千树橘,与千户侯等”者也。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54〕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55〕焉。此种植之不可已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书》曰:“稼穑之艰难。”《孝经》曰:“用天之道,因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论语》曰:“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汉文帝曰:“朕为天下守财矣,安敢妄用哉?”孔子曰:“居家理,治可移于官。”然则家犹国,国犹家。是以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其义一也。夫财货之生,既艰难矣,用之又无节;凡人之性,好懒惰矣,率之又不笃〔56〕。加以政令失所,水旱为灾,一谷不登,胔腐〔57〕相继。古今同患,所不能止也,嗟乎!且饥者有过甚之愿,渴者有兼量之情。既饱而后轻食,既暖而后轻衣。或由年谷丰穰,而忽于蓄积;或由布帛优赡,而轻于施与。穷窘〔58〕之来,所由有渐。故《管之》曰:“桀有天下而用不足,汤有七十二里而用有余。天非独为汤雨菽粟也。”盖言用之以节。仲长子曰:“鲍鱼之肆,不自以气为臭;四夷之人,不自以食为异;生习使之然也。居积习之中,见生然之事,夫孰自知非者也?”斯何异蓼〔59〕中之虫,而不知蓝〔60〕之甘乎?

今采捃〔61〕经传,爰〔62〕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63〕。起自耕农,终于醯醢〔64〕,资生〔65〕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凡九十二篇,分为十卷,卷首皆有目录,于文虽烦,寻览差易〔66〕。其有五谷果蓏,非中国所殖者,存其名目而已,种莳之法,盖无闻焉。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花草之流,可以悦目,徒有春花,而无秋实,匹诸〔67〕浮伪,盖不足存。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故丁宁〔68〕周至,言提其耳,每事指斥,不尚浮辞。览者无或嗤焉。


〔注释〕耒耜:古代翻土用的农具。利:让……利用。乂:治理。仓廪:粮仓。丈人:老人。《论语·微子》载荷老人批评孔子的话。雄:称雄于。解:作人质。苦旱:大旱。祷:祷告。祭:通“际”。胼胝:手脚上的老茧。忧劳:担忧操劳。求赡:需求得到满足。囷(qūn)仓:粮仓。功烈:功业。仲长子:东汉时期的仲长统。簠簋(fǔ guǐ):古代盛粮的器具,此引申为收获。矧(shěn):何况。谯子:三国时期的谯周。茹:吃。刘陶:东汉末年人。货:钱。陈思王:三国时期的曹植。短褐:粗麻短衣。恶者:不值钱的东西。方:比。尝更:亲自经历。牸:指母畜。子息万计:繁殖的牛羊数以万计。开广:开垦扩大耕田面积。充给:富裕。挛缩:皱折相连的样子。不赀:无法计算。惰窳(yǔ):懒惰。麤(cū):即“粗”。燎炙:烘烤。赡:赡养。乡部:乡村的行政机构。书言:书面报告。彘:猪。躬:亲自。水门提阏(è):水闸。惰(lǎn):懒惰。聚落:村落。草马:母马。庸人:平常人。坻:高丘。堀:通“窟”,洞穴。斥卤:盐碱地。郑白:指战国末年秦国开凿的郑国渠与汉代武帝时开凿的白渠。〔51〕肥硗:土地肥沃或贫瘠。〔52〕柂(yí)落:篱笆。〔53〕督课:监督检查。〔54〕嗤:讥笑。〔55〕假:借。〔56〕不笃:不得力。〔57〕胔(cī)腐:腐烂的尸体。〔58〕穷窘:穷困窘迫。〔59〕蓼:辣蓼,带有辛味。〔60〕蓝:蓼蓝,带有甜味。〔61〕采捃:收集。〔62〕爰:又。〔63〕行事:实践。〔64〕醯醢:指酿造、腌制各法。〔65〕资生:谋生。〔66〕差易:比较容易。〔67〕匹诸:诸如此类。〔68〕丁宁:嘱咐。

(夏广兴)

 

〔鉴赏〕《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著农书,主要研讨民众谋生的技术。在序言中,贾思勰对自己所论述的民众谋生技术,有如下说明:“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花木之流,可以悦目,徒有春花,而无秋实,匹诸浮伪,盖不足存。”结合全书论说,我们可以得知,其论述之术内容繁复杂多,囊括当时农村经济之农、林、牧、副、渔及烹调技术。其所介绍者,极大部分为物质生活资料,但也涉及精神生产资料,谈到笔、墨的制作方法。由此而言,贾思勰所言之要术,乃为生产衣食所资物品的农业生产。他的农业观是一种广义的大农业。

在种种需求中,贾思勰所强调的是食,连带而及于衣。他不厌其烦地引述舜、管子、荷丈人、刘安、仲长统、谯子、晁错、刘陶、陈思王等人之说,认为衣食是人类据以生存的根本,社会赖以安定的基础,文明藉以保持的条件,统治得以实现的前提。为此,他赞扬历代在资生之业上作出贡献的人物,他们或发明其术,或传播于他方。前者如神农、大禹、赵过,后者如任延、王景、皇甫隆、茨充、崔寔、召信臣、颜裴。

上述见解,表明他重视帝王官员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突出农业在人类生存、社会安定、文明维持、实施统治中的作用,以及强调科技创新及其推广传播。在他看来,居于上层的人物,还起着下列作用:(一)“敬授民时”,将所制定的历法传授于农村,使农作活动不失其时。(二)“制土田”,确定土地制度,使务农者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经济制度中从事生产活动。(三)“安民”,给农民以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使之得以从事生产活动。(四)“尽地力之教”,授以知识,使农民得以充分利用土地的生产能力,从自然界取得最高的收成。(五)“急耕战之赏”,实行奖励政策,以鼓励农业生产者中的“强力多收者”。(六)“治水”。解除水旱灾害,减轻因灾害带来的损害。(七)制定相关政策。如“耿寿昌之常平仓、桑弘羊之均输法,益国利民,不朽之术也”,以此来稳定农业,使民系于土地。(八)组织生产。地方官员对农民的生产活动作出各项具体规定,并加以督促、检查,以明确的奖惩规定来保障其实现。龚遂为渤海太守,劝民务农桑;杜畿为河东太守,定有章程。官员所定的“督课之务”中,有的以鞭笞等刑罚来处分农民中的窳惰者。对此,他借用晁错的话说:“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为其开资财之道也。”他进而认为,在统治者中能开资财之道的,不一定是圣贤。因为“圣贤之智,犹有所未达”;圣人“于事也有所不能矣”。即在农业发展中,统治阶级中的某些一般人员的贡献,完全有可能超越圣贤。

贾思勰认为农民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在官员的组织安排、奖励惩罚、教育推广下,他们利用在上者的创造发明,“用天之道,因地之利”,勤勉地从事生产劳动。对于农民的生产劳动,于农、林、牧、副、渔及农产品加工生产的技术发展有无推进作用?贾思勰加以肯定。他写《齐民要术》时,“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然而,这三方面被置于“采捃经传”之下。这说明,他认为在农业生产及其技术发展中,农民虽有贡献,但不如统治阶级重要。

贾思勰还表达了他“用之以节”的经济思想。这种“用之以节”的经济思想,较之“量入为出”原则,更不主张以消费促进生产。之所以产生这一思想,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低下,不能从自然界取得更多的财富。来之不易的极其有限的财富,经不起无节制的挥霍。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所表达的农业思想和经济观点,在中国古代经济、科技与思想发展中有一定的地位,值得我们注意。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