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乃伊》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69 黑白片 145分钟
埃及国家电影总局摄制
编导:萨迪·阿卜杜勒·萨拉姆 摄影:阿卜杜勒·阿齐兹·法赫米 主要演员: 法里德·绍基 (饰马哈茂德) 纳娣娅·卢托菲(饰赛尔娃)
本片获1970年迦太基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法国电影评论家协会“萨杜尔电影年奖”
【剧情简介】
19世纪末的上埃及农村,山岭逶迤,黄土高坡上,干打垒式低矮的农舍,稀稀落落。一个身穿阿拉伯大袍、棕黑肤色的中年农民,赶着骆驼和羊群,吹奏着低沉的阿拉伯乐曲,给人以凄凉苍茫的感觉。他就是影片中的男主角马哈茂德。
电影镜头由远而近,集中到一座光秃秃山脚下的黄土坡上,一大群身穿西服革履的欧洲和埃及的考古专家,站在一座金字塔式的古墓前。一个法国人正在指挥从当地雇来的民工,准备开挖这座古墓。牧羊人马哈茂德带领一伙农民火速赶到现场,横卧在古墓前,哭天喊地,不许挖他们祖先的坟。其中一些农民手持刀斧,摆开拼命决战的架势。考古队专家们处境十分尴尬。
这时,一位头戴高筒礼帽、身穿锦缎长袍的老村长,骑着大马,在一群乡丁的保护下,来到挖掘现场。他奉政府命令前来帮助考古队做当地群众的工作,但其内心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趁机分享挖掘的财宝。
老村长施展自己的权势,下令要这帮农民离开现场,不许他们阻挠开挖古墓。牧羊人马哈茂德手握放羊棍挺身而出,大骂老村长“背叛祖宗,死后下地狱”。老村长怒不可遏,命令乡丁将马哈茂德捆绑起来。其他农民群众一哄而上,与乡丁们打了起来。乡丁开枪打伤了两个农民,控制了这场骚乱。
晚上,老村长在一个场院里召开村民大会。马哈茂德被押进会场。正当老村长向村民严辞训话之际,马哈茂德的妻子赛尔娃哭喊着冲击会场,大骂村长“出卖祖宗,亵渎真主”,把会场搅乱,使众人一片哗然。
挖墓工作开始进行,一群乡丁持枪保护。乡民们,有的在远远朝着古墓下跪,向真主祈祷;有的怀着惶惑、惆怅的心情,在远远眺望。
古墓终于被挖开了。考古专家们围着一具完整的干尸,欢喜若狂。老村长领着一帮人,钻进墓道里,搜罗金玉宝藏,而对于这具干尸不屑一顾。
挖开古墓的消息一传出,紧接着出现了一股盗墓风。农民群众,三五一伙,于夜间对山脚下的一些古坟进行紧张的挖掘,并且为了争抢宝藏而发生了殴斗。在这中间,牧羊人马哈茂德夫妇却成了盗墓活动的急先锋,因为分赃不公,这对夫妇大吵大骂,结果被人打得头破血流。人们又把“罪责”归咎到考古家们头上。于是农民们结集起来,抄起家伙,将考古队人员赶走。
【鉴赏】
这是一部埃及历史现实主义故事片。它描写了1881年考古学家于上埃及一农村,发掘第一具古埃及人尸体“木乃伊”的经过,反映出埃及人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
这部影片本来是埃及国家电影总局同意大利电影大师罗西里尼合拍的一部影片。事先由埃及中年电影艺术家萨迪·阿卜杜勒·萨拉姆根据历史资料编写了电影剧本,并由他担任助理导演,协助罗西尼亚拍片。后来,罗西里尼刚拍了影片开头,就因事匆匆回国。最后国家电影总局决定,由萨拉姆单独执导这部影片。
影片表现的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古埃及人木乃伊的发现,在欧洲和阿拉伯考古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揭示了古代尼罗河文化丰富的内涵和珍贵的价值。
《木乃伊》又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电影佳作。影片通过木乃伊的挖掘经过,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农民盗墓事件,用历史影射现实的手法,反映出当代埃及人对祖先留下来的历史文化的缅怀和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危机。思想愚昧的埃及农民,对考古家发现木乃伊的行动深感惶惑不解。而物质的贫困又使他们掀起了一股盗墓风。
这部影片具有“作家电影”的风格。萨拉姆在执导过程中,以其巧妙的艺术手法,不断深化电影文学的思想内涵,并注入个人的情感和时代精神。影片出现许多旁白,其语言深刻、简明而又生动,表现出这位电影作家对民族古老文化情有独钟,并对自己同胞的“精神危机”表示深切的遗憾,所用的电影语言十分浓重和深刻。
影片用浓墨重彩,描写了主人公牧羊人马哈茂德夫妇阻挠开挖古墓和疯狂盗墓的行为,深刻剖析了他们的心理,突出表现他们的思想和心态的变化。特别是对马哈茂德看到古墓就要破土时几乎要发疯的情态,以及在盗墓过程中发现一堆珍宝时欢喜若狂的表情,皆表现得淋漓尽致。
导演萨拉姆曾在欧洲学过美术。他在拍摄这部影片时,出色地运用了欧洲“表现派”艺术的思维和视觉,十分注意影片画面构图的表现力。如在影片开头出现的山谷的自然形态,群山环抱、黄土高坡,河道干涸,蜥蜴爬动,野草枯萎,羊儿上树,编织出一幅贫穷落后的山区农村画面,带给人以无限的凄凉、苍茫之感。另外,农民群众横卧古墓前的画面,用高山、陡峭的岩石和 “咩咩”叫的羊群作背景,烘托出悲壮动人的气氛。在影片的结尾部分,考古队被农民群众赶走的那个场面,导演运用风啸啸、马嘶叫、狗乱吠等表现手法,来表现农民的反抗情绪。
影片由埃及著名摄影师阿卜杜勒·阿齐兹·法赫米担任摄影。他精于拍摄角度的选择和光的运用,对五千年前的古墓和古尸以及发掘环境,进行了出色的拍摄,使这部影片的摄影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此,他于1974年荣获埃及国家电影评奖电影摄影的头等奖。
两位电影明星法里德·绍基和纳娣娅·卢托菲参加影片的演出,二人均有上乘的表演。特别是卢托菲以她真实、质朴、自然、娴熟的演技,塑造了一位勇敢、泼辣的农村妇女形象,标志着她电影表演艺术成熟的高峰。
阿卜杜勒·萨拉姆运用世界电影的新语汇,以及包括表现主义在内的现代电影表现手法,完成了他的这部电影杰作,《木乃伊》的成功是埃及现代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木乃伊》于1969年拍成后,被埃及文化界视为瑰宝。因此,它没有先在国内公映,就被选送,参加了在威尼斯、伦敦、巴黎、迦太基和马德里等地举办的国际电影节,先后荣获6项大获。其中包括1970年迦太基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和法国电影评论家协会颁发的“萨杜尔电影年奖”。萨拉姆是荣获这项法国电影奖的第一位阿拉伯电影工作者。
到1975年,《木乃伊》才首次在开罗公映,受到埃及和阿拉伯电影界的高度重视。埃及著名影评家阿卜杜勒·莫奈姆·萨阿德撰文,高度评价这部影片。他指出,《木乃伊》一片的拍摄成功,取得了近一个世纪以来,埃及的各种舆论工具所不能实现的宣传效果。萨拉姆以此片的成功向埃及乃至阿拉伯世界的电影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具有世界电影语言的新的电影模式。
萨迪·阿卜杜勒·萨拉姆,1930年生于亚历山大。1955年毕业于开罗高等美术学院。尔后多年做电影布景设计师,为本国和外国的许多电影设计布景。从60年代起,他先后做过埃及电影大师阿布·塞夫、亨利·巴拉卡特,以及意大利电影大师罗西里尼的助理导演,而《木乃伊》是他独立执导的第一部代表作。1970年,萨拉姆拍出短故事片《能说会道的农夫》。该片在同一年代表埃及参加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荣获最佳短片奖。
60年代初期至70年代初期,埃及政府对电影业实行国有化新政策,于是在埃及电影发展史上,第一次产生了国营电影业。这是第三世界的第一个民族主义国家最早对电影业实行全面的国有化。这对当时的埃及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电影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政府的关怀和国营电影业的大力支持下,一批中青年电影导演脱颖而出,拍出了不少具有较高思想和艺术水平的电影佳作。这一批中青年电影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之一,就是萨迪·阿卜杜勒·萨拉姆。而《木乃伊》一片,被视为埃及国营电影业所结出的一颗“电影硕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