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布鲁斯》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出租车布鲁斯》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90 彩色片 111分钟

苏联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欧洲电影ASK/SA制片人协会MK—2/法国电视台/法国文化部及国家电影中心联合摄制

编导:巴维尔·龙金 摄影:杰尼斯·叶夫斯基戈涅耶夫 主要演员:彼得·马蒙诺夫(饰列沙) 彼得·扎依钦柯(饰什勒科夫)



本片获1990年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剧情简介】

节日的夜晚,莫斯科市中心的高尔基大街上,灯火通明,焰花朵朵,高大的建筑物上,霓虹灯不断闪烁。在这节日的欢乐气氛中,人们聚积在一起,边看焰火,边欢呼“乌啦”。

一辆出租车驶来,车上坐着刚刚演出归来的萨克号手列沙和他的几个同伴。看得出,他的演出获得成功。几个人在车上互相亲吻,尽情胡闹,几乎达到疯狂地步,全然不顾坐在一边的司机。

出租车停在一座高层宿舍楼前,萨克号手告诉司机他上楼拿钱付车费。然而司机一直等到天亮,也不见乘车者送钱来。司机自觉上当受骗,随即开车离去。

司机名叫什勒科夫,他回到了家里,便开始日常的器械练身。他在练身机上推拉登吊,直至汗流浃背才罢手。从他练身的狠劲中我们已经看出,他决非等闲之辈,想随便耍弄他,并不那么容易。

第二天,什勒科夫来到演奏厅的地下休息室找到那个乘车者,不由分说,把他推进卫生间狠揍了一顿,还把他的萨克号拿走。接着什勒科夫带着萨克号来到出租车场,正在打扑克的同行们立即围上来观看。他们一边赞赏,一边争着出主意。这个建议卖掉,那个建议毁掉。

一片满是垃圾、瓦砾的废墟上,孤零零地停放着一辆旅行卡车。卡车上的人装扮奇怪,仿佛在举行一种什么仪式。实际上这是一伙窝主,他们在进行各种交易。什勒科夫手提萨克号来这里出售,窝主将萨克号翻来复去看了半天,不知什么缘故却又还给什勒科夫。什勒科夫只好提着它返回。

也许是因为什勒科夫风闻萨克号手就是60年代那个颇有才华而小有名气的爵士乐手列沙,也许是什勒科夫对音乐甚感兴趣,他觉得不该如此对待音乐家,于是他想与列沙言归于好。

列沙被请到什勒科夫的住处,主人以酒相待。昔日的爵士乐手如今已成为酒鬼。他借酒浇愁,嗜酒如命,为能再喝上一杯温尔波特酒,竟当着主人的面,把一件件衣服脱掉,只剩下一条裤衩。

车库前,列沙在为什勒科夫擦车,这是归还萨克号的交换条件。既然不付车钱,就得给他干活,在什勒科夫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列沙干得不尽如他意,也只好听凭他的训斥。

什勒科夫确是精明人,很会利用社会给他提供的某些方便条件。他开车跑在街上,随便就把藏在车内的紧缺货伏特加卖给愿出高价的人。他走进肉铺,向在这里工作的女友悄悄递个眼色,一大包柜台上很难买到的东西就到了他手中,转身出门,他又把这包东西交给等在一旁的黑人,于是大把钞票就进了他的衣兜。

什勒科夫出于对音乐的爱好,再次请列沙,到他的住处给他吹号。列沙欣然赴约,只要有酒可喝,他是任何要求都不会拒绝的。从此两人来往密切,列沙经常在什勒科夫家里一住就是几天。什勒科夫对管着列沙的吃住并不在意,但他觉得应该教会这个知识分子怎样生活,于是就教他做生意。他给列沙的衣兜里装了几瓶伏特加,让他站在剧院门口去卖。可列沙站在那里像个木头人一样,等人观众都走空了,他一瓶酒也没有卖出。

一次,列沙喝得烂醉,被抓进了派出所,什勒科夫闻讯后前来保他出去。在昏暗的派出所禁闭室里,什勒科夫没有看到列沙,却发现这里关着三个年轻姑娘,一看就是妓女。她们做出各种不同的姿势对他进行勾引。什勒科夫终于在禁闭室附近的篮球场找到了列沙。他正抱头坐在一个井盖上。什勒科夫领他回家。当他们走过一个墙角时,什勒科夫抓住他的头拼命往墙上撞,列沙却一声不吭,任他摆布。有一天,什勒科夫过生日,做了一桌菜肴,把女友、隔壁的退休工人和列沙都请来了。饭桌上,什勒科夫让列沙给他吹号,不料他吹的曲子引起什勒科夫女友的极大兴趣,吹完一个又吹一个。姑娘在音乐声中不由自主地扭动起身子,进而搂住列沙跳起舞来。这使什勒科夫很不舒服,他绷着脸离开了座位。主人不在,两人更是得其所哉,从桌上跳到床上,蹬掉椅子,踢翻床铺,又吹又喊,又跳又闹几乎达到了疯狂地步。什勒科夫进来见此情景,不禁妒火中烧,猛地夺过萨克号扔在地上乱踩一通,又抓住女友,把她按在窗台上,脱下裤子施起暴来。

事隔不久,什勒科夫买了一个新的萨克号还给列沙,列沙又得意地吹奏起来。此时,美国有一音乐代表团来莫斯科访问,有人向他们提到了列沙。他们在音乐厅里听列沙演奏后,决定邀请他去美国演出。

列沙的美国之行甚为成功,回国那天,崇拜者们纷纷到机场迎接,什勒科夫也开车前来。当他看到列沙被人群前呼后拥着走出机场时,他只是在远处悄悄地站着,脸上显出一种难以捉摸的表情。

列沙和他的崇拜者们前来拜访老朋友什勒科夫。隔壁那位退休工人听说列沙归来,早已在桌上摆满了佳肴。列沙先拿一件礼物送给退休工人,接着把他从美国带回的塑料玩具吹起,这原来是和成人一样高的塑料女人。列沙把塑料女人塞给什勒科夫,让他抱着她和退休工人站在一起,为他们拍照。拍照完毕,列沙和他的崇拜者们匆匆离去。待抱着塑料女人的什勒科夫醒悟过来,明白自己受到侮辱时,他急忙开车追赶。莫斯科大街上,两辆车一前一后你追我赶。在疯狂的追逐中,两车相撞,什勒科夫从前边一辆车中拖出人来,却发现这不是列沙,而是个素不相识的人。此时在他们身后,汽车发生爆炸,滚滚浓烟升入天空。



【鉴赏】

由一家苏联电影制片厂和几家外国影视机构合拍的影片《出租车布鲁斯》虽在国际上得到承认,在当年戛纳电影节上获奖,又在纽约电影节受到赞誉,但在苏联国内却引起了不同反应和激烈争论。

否定意见认为,影片立意浅薄,在揭露苏联社会问题和弊病方面迎合西方人的偏见并尽量加以夸大和渲染。影片作者在表现社会生活中的丑恶现象时并无切肤之痛,相反地还大加欣赏,津津乐道。

肯定意见认为,影片相当严肃,立意深刻,趣味性强,反映了当前社会中的一系列迫切问题。它并非在故意抹黑,而是要促使观众注意实际存在的社会弊病。影片上映时,青年观众趋之若鹜,正说明影片深深触动了他们的心弦,而曾经是摇滚乐风头人物的马蒙诺夫出演主角更使他们心醉神迷。

影片究竟想表现什么?对此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是表现酗酒问题,有人从中看到“俄罗斯的性格”,还有人着眼于俄罗斯人与犹太人之间的关系。真可谓“见仁见智”。导演龙金对此作出了自己的解释,他在影片阐述中写道:影片描写的是人在没有理智、没有正义的世界中喘息的故事。情节围绕两个人的相互关系展开。出租车司机什勒科夫是莫斯科单身“狼”,一向缅怀着“秩序”,准备接受某种神秘的小号的召唤,在外露的残酷中隐藏着大量无处可施、无人接受的爱。他的对手萨克号手和酒鬼列沙,是60年代富有才华的地下爵士乐手之一,如今喝一杯廉价的波尔温特酒如同跟上帝说上话一样,他任凭别人作贱,反而自得其乐。但在主要事情上,在音乐方面,他却认真从事,决不含糊。

从导演阐述中不难看出,他是想表现人在社会条件影响下的变化,亦即人的道德的堕落,而这种堕落又跟尖锐的社会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苏联著名电影评论家尤列涅夫曾就此发表了评论:彼得·马蒙诺夫很深刻地体现了人的堕落,可怜,低三下四,不知廉耻,摇摆不定,丧失尊严。而彼得·扎依钦柯则毫无顾忌地表现了人的兽性。在浑身大汗淋漓,面部肌肉扭曲,声音极度嘶哑中锻练身体,达到疯狂程度。之后,又将肚子作出某种不可思议的变化:一会儿吸得肚皮几乎贴住脊梁骨,一会儿又放开肚皮鼓得像个大圆鼓。这段描述可说是相当准确地反映了影片对这两个人物性格和外观的刻画。

什勒科夫的性格点突出一个“狠”字。这种“狠”实际上就是对力的崇拜,而崇拜力则是暴力的需要。什勒科夫经常发起挑衅,对他人施暴施虐,这源于他想压倒他人的优越感,想使其完全服从自己。他偶尔透露出一点对列沙的同情和关心,也只是出于自己的需要。

列沙的性格极不稳定。得意时可以忘形,坐车不想掏车钱,出访归来也可略施报复。但他性格的主调还是卑微下贱,不知羞耻。他曾是60年代颇有才华的爵士乐手,如今却变成一个可怜的食客、酒鬼、受虐者、奴隶。什勒科夫把他当作施虐的对象、发泄的客体,他却心甘情愿,唯命是从。他听凭什勒科夫训斥、摆布、“教导”,为他擦车而毫无怨言。他任由什勒科夫抱着头在墙上乱撞,既不叫喊,也不反抗。他为了喝上一杯廉价的温尔波特酒,可以当着什勒科夫的面把最后一条裤子脱掉,他住在什勒科夫家充当食客,可以毫无愧色。影片表现了两个性格极为扭曲的人,他们在扭曲的环境里达到了畸型的结合:既分不开,又见不得。

衬托主人公的次要人物也都是些从事粗活、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除了退休工人和有正当职业的肉铺售货员外,出现在银幕上的人不是酒鬼就是流氓,不是骗子就是妓女。影片作者企图以此突出他心目中极度混乱、扭曲的社会环境。与此相适应,影片造型也浸透着一种窒息、没有出路的气氛。全片只有最初表现节日的几个镜头出现过明快色调,其余的日常生活环境均以灰暗为主色调。主人公活动的场所,出租车场,废墟,垃圾堆,商店门前的长队,演出场所的地下室,无不笼罩着暴力、打架、斗殴乃至肉体摧残的景象。80年代末苏联社会存在的弊端,诸如废墟上隐藏的窝主,派出所囚禁的妓女,商店卖肉柜台后的交易,在出租车上和大街上倒卖酒精制品,以及无孔不入的投机倒把活动,都在银幕上展露无遗。影片似乎是要表明:在这种充满混乱、疯狂、残酷、没有正义、没有理智的生活环境中,人们无从得到希望和理想,只有用力来证实自己,而什勒科夫正是这种生活环境的产物。他是这个已走向极端、几乎已陷入不可救药境地的社会的象征。

然而,人们在看这一幅幅社会景象时不禁会想到:这是否就是苏联解体前夕的社会真实?社会中的积极力量是否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存在了70余年之久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否真的已堕落到这般地步?影片作者所标榜的“写真实”虽然甚受他们国内青年观众的欢迎,也得到西方影评界某些人的喝采,但包括尤列涅夫在内的众多有正义感的影评家却认为此片是应该加以“清除”的“垃圾”。两相对照,也许会给我们以某些启发。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