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歌一曲》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悲歌一曲》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92 彩色片 117分钟

韩国泰兴电影制片公司摄制

导演: 林权泽 编剧: 金明坤 (根据李清俊的原作《西便制》改编) 摄影: 郑一成 主要演员: 吴贞孩 (饰松华) 金明坤(饰裕凤) 金奎哲 (饰东户)

本片获1993年韩国电影“大钟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录音、最佳男、女新人演技六项奖,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奖




【剧情简介】

1945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朝鲜民族从日本的殖民统治下获得解放。解放初期的韩国,一名20岁上下的英俊男青年,身背挎包,行路匆匆。他时而停下向行人打探着什么,时而徘徊不前,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原来男青年名叫东户,他在苦苦寻觅离别多年的姐姐松华。这天,他乘车来到一穷乡僻壤的小旅店借宿,无意中,听到女店主哼唱着他十分熟悉的民间小调。于是,他便问她有没有见到一个会唱“潘索里”曲子的叫松华的姑娘。女店主看了东户一眼,漫不经心地答道,当然知道,并声言自己知道她的一切。说着,她低声吟唱起松华曾教她演唱过的曲调。歌中唱道:“我要追随你啊,我的爱,为了你,我宁愿死去变成一只飞翔的小鸟……”这情深意切的幽怨歌声把东户带入了遥远的回忆……

十余年前,东户儿时,“潘索里”演唱艺人裕凤来到东户居住的村庄里唱堂会,他那充满激情的 “潘索里”歌声深深吸引和打动了东户的母亲。

丧夫寡居的东户母亲虽然时常躲在众人后面观看裕凤的演唱,但她还是被裕凤发现了,俩人眉目传情,相互产生了好感,不久,双双坠入爱河。偷情的欢愉驱使他夜幕时分常来东户家与他母亲幽会。频繁的往来终致招来村里人的流言蜚语。为逃避人们的闲话,裕凤带着东户母子和他本人的养女松华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不久,东户的母亲难产死去。裕凤强忍悲痛料理她的后事,然后开始潜心传教松华和东户学唱“潘索里”和击鼓。“潘索里”是朝鲜的一种民间传统说唱表演艺术,因它演唱技巧艰深不易掌握,所以会演唱的人已寥寥无几,加之外来文化的侵袭,大有失传泯灭之势。裕凤酷爱“潘索里”音乐,视它为生命,他严格地训练两个年幼的孩子吊嗓、击鼓,决意要把他们培养成“潘索里”艺术的继承人。功夫不负有心人,松华勤学苦练,终于初步掌握了“潘索里”演唱技巧。东户则不够专心,常常受到裕凤的训斥,甚至挨拳脚,对此,东户耿耿于怀。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转瞬间,许多个春秋过去了。裕凤日见苍老,松华和东户却长大成人。他们已成为小有名气的一对“潘索里”歌手和鼓手。父女师徒三人相依为命,四处漂泊。乡村的田野,城镇的街头,富人家的深宅,都留有他们的足迹。可是,好景不长,随着人们生活的日益贫困,曲高和寡的“潘索里”艺术日渐受到大众的冷落。他们的演出场次日趋减少,连一日三餐也难以为继。对此,裕凤忧虑、难过,他对民族独特的“潘索里”艺术受到冷待感到十分悲哀。为排解心中的郁闷,他开始酗酒,脾气变得异常暴躁。一天,他在街头偶遇昔日一同学艺的几位师兄弟,叙旧中,得知他们早已改行不唱“潘索里”了,大家力劝裕凤也不要太死心眼。裕凤闻之,勃然大怒,他摔掉手中的酒杯,高声吼道:“‘潘索里’是永远不会消亡的……”现实是严酷无情的,请他们唱堂会的人家越来越少,偶尔有机会去富人家唱堂会,也尽受人家的白眼与冷嘲热讽。尤其令裕凤和东户难以容忍的是,在他们酒酣耳热之际,常常借机调戏松华,并说些不堪入耳的下流话。但为了生存,他们只好忍气吞声。后来他们改在街头卖艺,又时常遇到日本乐队的招摇过市,气得裕凤怒目而视。日子是艰辛凄苦的,但当他们一起排练新曲目相互达到和谐畅快之时,也会暂时忘却一切痛苦和烦恼,高兴得手舞足蹈,尽情地开怀大笑。

裕凤对“潘索里”艺术的热爱已达痴迷程度,他节衣缩食花钱向人讨教击鼓和演唱新曲技巧,对两个已是成人的养子和养女的要求也愈加严酷,终于他和东户发生冲突,一气之下,东户愤而出走……

如今,东户急切想见到离别几载的松华,但是,女店主也不知松华现在身居何处;她只知道松华已是个盲姑娘。东户闻之,惊骇不已。此时,他意外地遇到养父挚友名叫洛山的街头画家,方知真情。

原来,东户离家出走后,松华异常伤心,整日闷闷不乐,无心再唱“潘索里”。裕凤看在心里,急在心头,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竟配了致盲药让松华喝下。双目失明的松华没有痛哭哀号,她似乎安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只是在空暇之时,总要问裕凤天空啊,日落啊,月亮啊,星星啊……一天,她终于开口对裕凤说:“爸爸,我想唱‘潘索里’。”裕凤欣然同意,专心致志地教她演唱难度较大的《狱中歌》——悲歌一曲,但是,松华因身体虚弱,底气不足,总是唱不好,情急之下,裕凤竟偷了村民的鸡为松华果腹,被村民发现后毒打一顿。年老体衰的裕凤哪里禁得住这番毒打,临终前,他告诉松华是他弄瞎了她的双眼,问松华是否知道,松华默默地点头。直到此时,裕凤仍叮嘱松华要用自己的心去演唱《狱中歌》,要努力超越前人的演唱技巧。

经画家洛山大叔的指点,东户终于找到松华栖身的地方。他介绍自己是一个慕名而来的“潘索里”爱好者,特意来听松华演唱的。松华闻声悄然走出,与东户相对而坐,随着东户激昂的鼓点,松华如泣如诉地唱起了《狱中歌》,她那悲怆的演唱分明是在向人们诉说她心里的悲苦和世间的不平……

翌日清晨,东户悄然离去,他没有料到松华从他那熟悉的鼓点已猜出了他。彼此深深的思念却互不相认,苦苦寻觅却又悄然分手,只有那“潘索里”的悲怆悠远之声把他们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远处,迎面走来两个人,那是盲姑娘松华和身穿红衫的小女孩,她们手牵着手踉跄地行走在茫茫白雪覆盖的山道上,俩人的身影由远而近,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漫天飞雪下的蓑草丛中。



【鉴赏】

本片导演林权泽是韩国著名导演。他1934年生于全罗南道长城郡。早年毕业于全罗南道光州崇仁高等学校,后到汉城进入电影界,师从郑昌和导演。1962年,他开始独立执导影片,迄今为止,已拍片达百部。其中许多部获得国际性的赞誉。如《曼陀罗》(1981)、《雾村》(1982)、《重逢是第二次分手》(1985)、《代理母亲》(1986)、《阿达达》(1987)、《上升》(1989)等。这些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影片不仅奠定了他在韩国电影中的地位,而且在世界影坛也占有一席之地。他的影片以现实主义风格给观众极为强烈的情感满足和审美享受,并启迪观众对历史及现今生活进行反思,因此,很为观众所接受。

在电影创作中,林权泽善于用自己结构的语言对社会和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每拍 一部影片,他总要实地考查,通过影片呈现的民俗风貌去追溯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和人们的生存状态。《悲歌一曲》就是体现林权泽这种创作方法的一部优秀作品。

本片韩文原名叫“西便制”,“悲歌一曲”是它的意译。西便制原为“潘索里”的一个流派,朝鲜李朝正祖、纯祖时盛行于光州、罗州、宝城、康津、海南等地,这些地方位于韩国全罗道的西边,因而称为西便制,意谓西边的唱法。“潘索里”是潘 (广场、舞台) 与索里 (曲、歌) 的合成词,意为“场上之曲”。中文意思是唱剧或唱乐。“潘索里”是朝鲜民族特有的一种歌剧形式,起源于17世纪末。开始时为一般庶民演出,渐渐地被两班(贵族)阶层所接受,后来还有些演唱技艺高超的“潘索里”艺人被传唤进宫,作御前演唱,但到了19世纪末逐渐衰落,战后才又得以复兴。“潘索里”演出时一般是由两个人组成,即一个歌手,一个鼓手,其演唱风格颇似我国的京韵大鼓。流存至今的“潘索里”演唱剧目有《春香歌》、《沈清歌》、《兴夫歌》、《水宫歌》等12部。这些保留剧目均改编于朝鲜古典小说,内容多是些歌颂真挚爱情,赞美孝行,惩恶扬善、警戒世人的,也有神话剧和历史剧。《悲歌一曲》中主人公演唱的主要是《沈清歌》中的曲段。《沈清歌》的大致情节是:两班(贵族)后裔沈鹤圭双目失明,又死了妻子,家中一贫如洗,靠孝女沈清四处乞讨为生。一天,沈清听梦运寺的住持说,只要能化缘三百石供养米,沈父的眼睛便能复明,沈清即把自己卖给了 一商人,以自己的身体换来了三百石供养米。她自沉于名为印塘水的荒海之中,来到龙宫,与已在龙宫成为王妃的母亲见了面。沈清的孝行感动了玉皇大帝,玉皇把沈清包在一朵莲花之中漂上了海面。生还后的沈清成为国王的王后,但仍然不能忘却盲目的父亲。于是她设宴款待全国的盲人,宴席上见到了日夜思念的父亲。沈父以为女儿早已不在人世了,当听到女儿的声音,又惊又喜,双目竟为之复明。

编导在这部影片中借“潘索里”艺人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他们在当时环境中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在历史演进的大背景下,编导把韩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20余年的社会历程加以浓缩,组接为三个艺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扭成他们的命运轨迹。影片故事情节曲折,人物生动丰厚、音乐令人回肠荡气,叙述手法明快流畅,不落俗套,给人以清新之感。

影片女主人公松华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她的坎坷生活经历令人同情,催

人泪下。她父母早亡小小年纪沦为孤儿,心地善良的裕凤收养了她,视她为亲生女儿,并毫无保留地将“潘索里”演唱技艺传教与她。松华敬重他,感恩于他,因而对养父近似严酷的训练毫无怨言。可是当伴她一同学艺长大并心心相印的东户同裕凤之间产生矛盾愤而出走后,她对养父的独断专横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她未听从养父的再三劝解,放弃了“潘索里”艺术训练,拒绝出外演出。她整日不思茶饭,发疯般地四处找寻东户,以致病倒。当她被养父弄瞎双眼后,却表现出出奇的冷静,她似乎理解了养父的用心,于是安然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她抛弃一切杂念,专心致志地随父刻苦学唱“潘索里”,最终超越了前人,唱出了“潘索里”艺术的最高境界,成为一名很有声望的“潘索里”演唱家。影片中,编导不拘泥于松华作为普通人的生活流程,而是着意发掘“潘索里”艺人不同于一般人的生活特点,采用了戏中戏的叙事模式,把现实与舞台完美地糅合起来,使影片具有独特、感人的艺术效果。如影片结尾,松华与东户相逢时的一场戏是《悲歌一曲》的高潮戏,也是最震撼人心的一幕。松华、东户相对而坐,没有寒暄、没有问候,如同路人,随着东户激昂的鼓点,松华如泣如诉地演唱起《狱中歌》——悲歌一曲。那令人回肠荡气的悲怆演唱,使观众已分不清她唱的是曲中的人还是现实的她,人们已把歌中的人物与演唱者幻同、“缝合”为一人了。观众从她的演唱中似乎看到了松华的悲怆的内心世界。

影片中的男主人公裕凤是位很有才华的“潘索里”艺人,他酷爱“潘索里”艺术,视它为生命。为了使“潘索里”艺术后继有人,竟不惜弄瞎养女的双眼。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见到裕凤这样的人。他被编导安排在理想与现实、生与死的境界中生活,从而表现出裕凤对艺术、对人生的执着痴迷。

影片中的另一角色东户则是一个背叛性人物,他受社会新思潮影响,厌弃、背叛了曲高和寡的“潘索里”艺术,背叛了养父,背叛了松华,人们从他身上看到的是一个人在生活重压下的软弱。

整部影片在痴迷与背叛的主题下,展示了编导对人性探索的深度和广度,他除了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哀哀怨怨的故事,更使观众看到了一个特定历史背景下特定的人的生存状态。

《悲歌一曲》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反映韩国传统文化的作品,但它却采用了现代电影的表现方法。这主要表现在它打破了传统的戏剧结构,导演从多侧面,以不同人的不同视点去观察主人公。通过东户的查访,为找到松华、裕凤的下落和探明松华双目失明的真情,展开了多时空的交错。被查访的对象,有旅店的店主,有街头画家,有不相识的路上行人等。影片还多次利用闪回展开了几个被查访对象对松华和裕凤的倒叙,倒叙中对松华有同情,对裕凤有谴责,从而多侧面、多角度、多线条地完成了松华和裕凤的性格塑造。

此外,影片编导在利用素材创造意境,借用自然景色渲染情绪上的功力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片中东户、松华、裕凤三人在原野上尽情演唱 “阿里郎”的画面,烘托出流浪艺人的苦涩中的欢乐;又如东户不辞而别后,松华独自站在枯树下的镜头,喻示出此时此刻松华的凄凉心境;再如松华失明后,坐在房前台阶下询问养父天空、星星、月亮的场景表现出人物内心的复杂感情。影片把静的景物有机地渗入到人物的情绪变化之中,极大地丰富了影片的表现力。

演员的表演作为一个整体是很成功的。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扮演松华的吴贞孩。她是一位初登影坛的演员,在出演松华这一角色时还只是一位韩国中央大学韩国音乐系的学生,年仅19岁。她少年时学习过舞蹈、伽倻琴和“潘索里”,这些艺术功底使她演起松华来应付裕如。尤其是她那出色的“潘索里”的演唱,再现了朝鲜这一民间传统说唱艺术,那优雅悦耳独具民族特色的曲调久久萦绕在人们耳际,令人难以忘怀。导演林权泽在评论吴贞孩的表演时说:“一句话,没有吴贞孩就没有《悲歌一曲》。”由此可以看出对她的表演成就的肯定。

由于本片的演员、导演、摄影师的完美的合作,使它成为一部观赏性很强的艺术电影。影片公映后,立即轰动全国,它不仅是当年最卖座的影片之一,而且也囊括了这一年韩国最重要的电影奖。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