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寄出的信》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60 黑白片 90分钟
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摄制
导演: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 编剧:瓦列里·奥西波夫 葛里高里·柯尔图诺夫 维克托尔·罗佐夫 (根据瓦列里·奥西波夫同名短篇小说改编) 摄影:谢尔盖·乌鲁谢夫斯基 主要演员:英诺凯恩蒂·斯莫克图诺夫斯基(饰萨比宁) 塔蒂扬娜·萨莫依洛娃(饰丹妮娅) 瓦西里·李凡诺夫(饰安德烈) 叶夫盖尼·乌尔班斯基 (饰谢尔盖)
【剧情简介】
在西伯利亚的雅库梯原始森林里,一支由四人组成的地质勘探小分队在寻找金刚石矿床。队长萨比宁是个野外工作经验丰富、热爱自己的事业的中年人;男队员安德烈和女队员丹妮娅是两名年轻的地质学家;勘探小分队的向导谢尔盖沉默寡言,是个熟知原始森林地理环境的单身汉。萨比宁的家在列宁格勒,每一次,他外出勘探,和妻子薇拉别离,都使他依依难舍,但似乎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经常吸引着他一次又一次地离开了家……
这次到雅库梯森林地区来勘探,一上飞机,他就开始给薇拉写信,可到了目的地,由于西伯利亚的河水疯狂般地泛滥,使他没来得及把信交给返回的飞机带走。于是他决定让这封未寄出的信成为一封持续不断的长信。这以后,每当休息的时候,他就坐在篝火旁把他们四个人在原始森林的流浪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都写给他心爱的妻子。
他们住在帐篷里,开始了艰苦地挖掘坚硬的冻土和岩石的工作。安德烈和丹妮娅对于发现金刚石的理想满怀信心,谢尔盖却给他们泼冷水,他说他已第十次陪同地质工作者到这里来寻找金刚石了,但每一次,都是失望而归,他认为这里根本没有金刚石。安德烈坚信科学家们的论断:西伯利亚中部高原的地质构造和南非的地质构造十分相似,南非蕴藏着丰富的金刚石矿,所以,这里也应有金刚石的矿床。
安德烈与丹妮娅彼此默默地相爱着。有一次,安德烈在地上拣到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我每一次都想下决心跟你谈,可是一想到这个,我就害怕得连话也说不出……我知道,你爱着另一个人……”这是谢尔盖写的。当他知道心底的秘密被安德烈发现了,就特别恼火,他们两人以一起去打猎为名,进行了一次“男人之间的谈话”。安德烈说:谢尔盖暗恋着的那个姑娘正与另一个人相爱着,从道德的观点来看,谢尔盖的这种爱是不合适的。谢尔盖说他根本瞧不起安德烈说的那种书本上的道德,他有的只是感情,这个感情他已经等了一辈子,他不会让步的。安德烈则认为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够控制自己的不必要的感情,谢尔盖气愤地朝安德烈的脸上揍了一拳。
一个夏天过去了,可是,辛勤的劳动都是徒然的,什么成绩也没有。连丹妮娅都有点怀疑:也许西伯利亚根本就没有金刚石。谢尔盖干脆建议明年到别的地方去找。萨比宁嘴里虽说坚信这里有金刚石,但久久挖掘不出,心里也不免有些泄气。一天,丹妮娅在浅探井的坑底挖到一块岩石,她看了一眼,又握紧了手,倚在坑壁上哭泣起来,安德烈问她怎么啦,她把岩石递给安德烈看,原来,这竟是一块金刚石。整个勘探小队沉浸在热烈的欢庆气氛中,他们把剩下的一点白兰地全喝尽了,马上进行返回的准备工作,首先把金刚石的矿床图画好了,这是他们要带回去的勘探成果。谢尔盖忧伤地与丹妮娅告别,他说为了这没有回应的感情,他还是要感谢丹妮娅,等第二天丹妮娅一上飞机,他就再也见不到丹妮娅,与她就算永别了。
谁知萨比宁等正准备离去时,却遇到了森林大火,他们匆匆忙忙地收拾了帐篷里的东西,赶紧去找他们的小船,因为仪器、矿石标本和食品都在小船里。他们在燃烧的森林里奔跑,到了河边,发现小船已被冲走。安德烈在河边跌倒,把腿摔伤了,他蹒跚地走着,一棵横倒着的、正在燃烧的大树拦住了他们的去路。丹妮娅说:不能再往前走了,但谢尔盖勇敢地潜入燃烧着的树底下的水中,涉水走去,他终于抓住了小船,把船上的部分东西扔给了萨比宁他们。谢尔盖的周围都是火,他的衣服也烧着了。突然,一棵燃烧着的大树倒在他身上,他被火舌吞没了。萨比宁命令安德烈和丹妮娅迅速离开火区,并让安德烈发报与基地联系,报告谢尔盖牺牲的不幸事件。发报机出了故障,只能听到基地庆贺他们发现金刚石的声音,这是他们头一天向基地汇报的,他们现在的不幸情况基地却一点听不见。他们向大河走去,打算到那里坐木筏顺流而下。过了几天,基地总算明白他们的发报机出了故障,只能收不能发,基地通过电台告诉他们:搜索队正在寻找他们,每隔六小时会和他们联系一次。
他们在烧焦的树林里走着,安德烈腿部受伤,已拄着拐杖了。他们听到了直升飞机的声音,高兴得追着飞机直喊:“我们在这里!往这儿飞!”树林里烟雾太大,驾驶员看不见他们,终于飞走了。他们打开发报机,电台的声音说已扩大搜寻范围,派出了航空队、地面搜寻队。老天保佑,下起了雨,大火将不再成为威胁。安德烈越来越虚弱,萨比宁与丹妮娅用担架抬着他。丹妮娅几次跌倒又爬起来。安德烈恳求他们把自己留下,他们坚决不同意。一天早上萨比宁醒来,发现安德烈的睡袋空着,树枝上插着一个字条,这是安德烈留下的,他说:一个人死总比三个人死好。他让他们不要白费力气找他。
萨比宁和丹妮娅从沼泽地走进了树林,他们又听到了飞机的声音,丹妮娅放了一枪,萨比宁责怪她射完了最后一颗子弹,并生气地把枪扔了。飞机仍然没有发现他们,又飞走了。萨比宁病了,丹妮娅悉心地照顾他,他们两人都感到肩上的任务很重,必须把标有金刚石矿床的地图带出去,他们希望能乘坐木筏向人们游去,把地图带给人们。
冬天来了,下起了大雪,他们的行程更艰难了,丹妮娅越来越虚弱,一天,她倒卧在雪地上,再也没有起来,白雪复盖着她的身躯。现在,只剩下萨比宁一个人了。他躺在木筏上顺着大河漂着,他内心的独白在说:“我的生命不是属于我的,我应该把地图带给人们,我不能死。”木筏漂着,它撞在大冰块上,停下了,一架直升飞机在木筏的上空盘旋。从飞机的绳梯上下来一个飞行员和一名医生,医生用听诊器听着萨比宁的心脏,他的心跳声越来越响,他欣慰地睁开了眼睛……
【鉴赏】
本片的几个主要创作人员都是影片《雁南飞》的主力,如导演卡拉托佐夫;摄影师乌鲁谢夫斯基;编剧之一罗佐夫;女演员萨莫依洛娃。整个摄制组也几乎是《雁南飞》的原班人马。影片系根据奥西波夫的只有七页篇幅的短篇小说改编。小说发表于1957年,当时很受欢迎,因为它的情节新奇和不寻常。当时的许多作品中所表现的冲突都很轻松,人物都是玫瑰色的,都能毫不费力地克服各种困难。而《未寄出的信》是一个悲剧,所有的主人公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都牺牲了,而且是在没有达到目的的情况下牺牲的,这样的作品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影片对原小说作了几点更改:小说中的向导谢尔盖没有爱上丹妮娅,影片则表现了他对丹妮娅的强烈而无望的单恋;小说中勘探队的四个人都死了,人们在事后很久,发现队长萨比宁的尸体后,见到了他写给妻子的那封长信和金刚石矿床图,才知道他们所经历的艰难险阻,但那时这张图已没有什么意义了,在那个地区已有幸运的勘探者发现了几十处金刚石矿床,并已进行大规模的开采。影片给了队长萨比宁一线生机,让幸存的他把金刚石矿床图及时带给了人们。
在60年代之前,苏联的作品主要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阶级斗争或先进与落后的斗争,表现人和大自然对立的作品较少,即使有,也是以人战胜大自然、人定胜天为主题的。这部影片在题材方面是一个新的突破,表现了人和大自然、生命与死亡的抗争。如果说,《雁南飞》表现了战争给个人命运带来了创伤和不幸,那么,本片要反映的则是:人在征服大自然的过程中,也是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的,并不是经常都能人定胜天。有时候,人在险恶的环境中是无能为力的,很偶然地就会失去生命,酿成悲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影片在内容上也有新意。当然,也有人给影片扣上 “自然主义”、“悲观主义”、“形式主义”等帽子。一般来说,一部新颖独特的作品出现时,总是会有褒有贬的。
苏联已故电影艺术家谢尔盖·格拉西莫夫对本片的评价很高。他在60年代初社会主义国家电影创作会议上说: “我在《未寄出的信》中看到了比《雁南飞》更大的透彻性和艺术上的完整性。创作集体在提出和处理自己的艺术任务的时候,力求达到最大限度的准确性和具体性,我觉得这一点是具有很重大的意义的。”他认为影片创作者力求营造出真实的环境,保持展开悲剧的全部严峻性和纪实性。他同时也指出了影片的不足,认为创作者对主人公的复杂的精神生活的揭示注意得不够。
应该说,影片在处理大自然和人的冲突时,把人表现得比较苍白和肤浅,而把大自然描绘得很有威慑力和不温顺。它冷酷、无情,有时甚至是凶狠的,对人充满了敌意。银幕上出现的不是经常在电影院里看到的有着笨拙的熊、活泼的松鼠和耀眼的阳光的大森林。影片中的原始森林是严峻、不可亲的,大石块也是冷漠无情、毫无生气的。太阳是阴沉沉的、不和顺的,它威严地窥视着人们,河流也是汹涌的。没有一部影片能像本片那样把不可驯服的大自然的严酷、宏伟和令人恐惧的威力表现得如此有力和富有生命,这是导演和摄影师的杰作。
人在大自然的斗争中,虽然一个个死去了,但在人迹未到的雅库梯的原始森林地带,开始有了“人类的生活”,这就是人的胜利。影片开头,出色地表现了勘探队的四个人开始在这个地区“安营扎寨”,艰辛地探寻金刚石。导演对劳动的歌颂处理得很壮丽:在欢乐的、越来越增强的音乐节奏中,斧头砍入了树干,丁字镐和铁钎扎入了地面,一张张汗流满面的脸倦怠地、幸福地微笑着,摄影师经常用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叠、三叠镜头来表现他们紧张的探寻工作。例如,挥镐抡锤的画面中都叠印着篝火的火焰。每逢休息的时候,熊熊的篝火燃烧着;劳动的时候,斧头和镐的敲击声在树林里响彻着——地质勘探者们的平凡而伟大的工作正在进行着。尽管周围是千百年没有人走过的原始森林,尽管泛滥的河水是那样的无边无际,尽管古老的顽石还从来没有听到过人的声音,但在一顶架好的帐篷那难以经受风吹雨打的帆布顶下,已将就着成了人们的栖身之地。原始森林地带的一块小小的土地,在一两天之内,被人占领了、攻克了,变成了可以居住的地方。这里,人的平凡的生活,甚至是不平凡中的平凡的生活正在进行着。这里有人的幻想,但也许,要比通常的稍微浪漫一些;这里也有人的劳动,尽管这种劳动要比一般的繁重得多。这里还有人的困惑和希望,可能也要比通常的强烈一些。这里也有人的爱情和嫉妒,当然,要比一般的更为突出。这里还有久久盼望的胜利。总之,影片的四个主人公曾在这里劳动和生活过,他们曾一度征服过大自然,哪怕是短暂的,但这都是人的胜利。这一大段戏拍摄得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浅探井中的一场戏处理得十分细腻,它在表现心理活动方面非常简练,也正由于这种真正的简练,它给人一种崭新的感觉。这场戏的内容是:对探寻金刚石已感到绝望的丹妮娅突然发现谢尔盖用一种痛苦而渴求的目光凝视着她。刹那间她心慌意乱,惶恐地把一块矿石紧捏手中,聊胜于无地问了句:“累吗?”突然她紧贴在浅探井的壁上哭起来了,这是出于刚刚经受过的震惊,出于久久地积累起来的疲乏,出于长时间的失败和令人感到喜出望外的、突然到来的难以置信的幸福……在她松开的那只肮脏的手中,有一块角砾云母橄榄石的形状不太规范的结晶体——金刚石被找到了。在这场戏里,两位演员的表演都是非常出色、真切感人的:丹妮娅——萨莫依洛娃的没有化过妆的、具有一种非电影化的真实感的污秽的脸和只见过森林和战争的谢尔盖——乌尔班斯基的流露出孤独的忧郁、怨愤和渴望的沉默的目光都具有高度的戏剧性。
谢尔盖的牺牲表现得很壮烈。他和安德烈、丹妮娅三个人在燃烧的森林里奔跑着,到河边去找小船。安德烈在河边跌倒了,谢尔盖立即扶他起来,还用自己的坎肩为丹妮娅遮住火,这个平日不爱言笑、性格怪僻的人的这两个举动使他迸发出了善良的本性,紧接着他不顾身上着火,不断潜水越过燃烧的大树,终于抓住了小船,抢救出了船上的部分食品。但一棵倒下来的、熊熊燃烧着的大树却夺走了他的生命。这个场面拍得惊心动魄,也是其它影片中罕见的。森林大火表现出了大自然骇人的威慑力。河两边的树木都在燃烧,喷射着火舌的大树一棵棵地倒了下来,有生命的树林很快就变成一片烧焦的炭木,烟雾迷漫,致使直升飞机发现不了他们。在这里,摄影师乌鲁谢夫斯基的技巧令人赞叹。
有些细节的处理也很感人。安德烈在作出自我牺牲的前一天,已很虚弱,他躺着,请萨比宁为他摘下近处的一朵小花,他把这朵小花送给了丹妮娅,为她祝贺生日,并用微弱的声音回忆起了他和丹妮娅在学院里的相识以及他对丹妮娅的钟情,他是怀着对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的怀念与礼赞离开人世的。第二天一早,当丹妮娅发现他已不在时,就立即去寻找他,丹妮娅在沼泽地里拣到安德烈的一只皮鞋,她先是扔掉了它,向前跑,接着又返回,重新拾起皮鞋,继续向前跑。这个过程表现出了她内心的思想活动:她第一次拾起皮鞋时,心里升起一丝希望,以为安德烈就在附近,于是扔掉了鞋赶快跑,希望很快能找到他,但后来一想,找到他的希望也许是渺茫的,于是又返回,再次拣起了鞋,因为,这只鞋中还留有安德烈身上的一丝温暖和气息,现在,这是丹妮娅能得到的唯一与安德烈有紧密联系的东西了。她在沼泽地里奔跑着,呼喊着安德烈的名字,责怪他没有权利离开她,她跪在地上求他回来,说自己爱他。这一对年轻人,本来是默默地相恋着,只是在生离死别时才勇敢地说出“爱”这个字眼。
丹妮娅的死表现得很有层次:那时已是冰雪封冻的严寒天气,丹妮娅日益衰弱,她在密林里吃力地移动着脚步,用手挡着风,她越走越跟不上了。影片好几次表现萨比宁喊她,停下来等她,终于有一次,萨比宁久等不见她来,于是回去找她,只见雪地上躺着被雪覆盖着的丹妮娅,萨比宁扒开雪,想温暖她的手,擦她的脸,扶她起来,但都无济于事,最后他抱起她喊她,音乐声、风声淹没了萨比宁的话语……丹妮娅已冻僵了,她的头向后仰,渐渐地一切都裹在雾中了。
小说中,勘探队的四个人都死了,但影片给幸存的萨比宁留下了一丝希望。最后一场戏中,萨比宁乘着木筏在河里顺流而下。昏迷中,他想象河上正在进行建筑工程,他似乎见到了起重机、汽船,他让建筑工地上的人拦住他,别让他漂到大海里去,因为他必须把金刚石矿床图带给人们。在幻觉中,他还见到了妻子薇拉。这场戏拍得很美,河上的冰凌在日光下闪耀,木筏上挂满了水晶般的冰块,这最后一场戏充分地表现出了萨比宁的博大胸怀与精神面貌。
有些景物是用主观镜头来表现的,例如,丹妮娅发现了角砾云母橄榄岩的结晶体,在树林中飞跑的时候,树叶间急闪而过的、颤动着的闪光,森林大火对燃烧着的树木的幻影及烧焦的树枝在苍白的天空中的可怕的图案,这一切,似乎都是通过影片主人公的热情洋溢的、惊异的惶恐的眼睛看到的。
另外,影片中旋转飞舞的枝叶和云朵所构成的离奇景象,出色的叠化镜头,令人目眩的蒙太奇,倾斜的摇镜头,迅速的移动摄影和光线很强的密林全景,这一切,不仅是本片的杰出成就,而且,也是摄影艺术大师乌鲁谢夫斯基对俄罗斯及世界电影艺术美学的一大贡献。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