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从军行
王昌龄(698—约756),京兆万年人,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安史之乱起,避乱回乡,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作者是盛唐享有盛誉的诗人,与当时著名诗人都有交游,孟浩然、李白、岑参、常建等都存有赠他的诗篇。其诗以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三类居多。边塞诗或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充满杀敌卫国热情;或描写长期征战怀乡思亲的“边愁”,流露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当时就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著有《王昌龄集》。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青海:指青海湖。2.穿:磨破。3.金甲:铠甲的美称。4.楼兰:汉代西域国名,借指敌人。
【题解】唐高宗年间,吐蕃、突厥多次侵扰甘肃一带,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从军行》组诗就是描写其间边关战事的。诗词是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此为第四首。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赏读提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鸟瞰和概括。这头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概括力极强,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写得越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两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更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
由于此诗描写的是边塞战事,所以诵读时的基调应当是大气豪迈、雄壮铿锵。
【推荐名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